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价值、可能、瓶颈与对策
2020-06-19逯长春
逯长春
摘 要 职业学校与企业人员共享符合当今时代共享理念,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对象与桥梁,对于促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学校与企业等主体的发展具有广泛的价值。作为一项产教协同机制,校企人员共享应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利益、国家政策以及具体制度进行系统建构。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校企人员共享,但由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经费、区域经济与教师工作量等因素,校企人员共享并未取得广泛的、显著的成效。为促进校企人员共享,未来可采取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制度革新、建立专项经费机制、创新共享策略、扩充教师队伍规模等措施。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学校;企业;教师;技术人员;共享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0-0044-05
“共享”乃共同享用之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之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发展成果不仅可共享,成果创造资源亦可共享。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领域资源共享以实现多元共赢的重大机制创新,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经验根基。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享是校企资源共享的重要对象与载体。国家先后在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中要求推进校企人员有序流动与共享,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等。尽管如此,校企人员共享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却并未取得应有成效。本文结合实际考察,试从学校角度对校企人员共享的价值、可能性、制约瓶颈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的价值
职业教育具有实践与跨界特征。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职业学校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强化资源建设,并积极向外拓展,与企业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联系。人员共享作为一种资源互动与发展机制,不仅能有效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诸多不足,而且还能扩展校企技术人员的生命与专业价值,且对学生、企业和社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对教师的价值
职业学校教师娴熟于理论知识,擅长从原理角度进行技术诠释,但常匮乏于职业实践经验,对职业与技术实践体悟不足。这种状况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脱离职业实践与产业发展,制约了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在校企人员共享的理念与机制框架内,教师去企业实践、到企业任职、与企业合作、在社会上创业,都可以有效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与经验”素养,即教师真正懂得技术实践的一系列状况、问题、处置、要求、规范与标准,真正理解职业、就业、创业、企业生产运营等相关职业知识与经验。这种共享,不仅能促成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能促成教师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师、企业技术发展的工程师、活跃于社会的创业者;不仅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扩展教师专业的社会价值,还能丰富和延伸教师的自我生命价值。
(二)对企业技术人员的价值
企业技术人员身处职业实践领域,对职业实践中的技术操作、技术问题、问题解决策略、技术要求、技术规范与标准等有着真实、扎实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具备高学历的企业技术人员不仅是技术的实践专家,还是技术原理更有力的诠释与应用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到職业学校从事教学、课程研发与合作研究,服务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能显著增强职业学校教学的实践导向、质量提升和社会影响力,对于自身亦具有积极价值。一是转化思考角度,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理解知识、理解实践,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力。二是丰富自身的职业身份,企业技术人员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是一名教育者,在传递职业经验及与学生的互动中享受育人之乐,有助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三是通过在学校兼职、与学校合作,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又可拓宽职业发展生涯。
(三)对学生的价值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价值彰显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改进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化水平,拉近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学校教师在娴熟实践技能之后,会改进教学设计与策略,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团队的实践化有助于开阔和提升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实践领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念、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共享机制为学生架起了从学校到工作的桥梁,激励和帮助学生为就业做更充足、更理性的选择与准备。五是可基于校企人员共享机制建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双师”教学,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业质量。
(四)对学校的价值
“实践”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标准。实践化的职业教育要求有实践化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师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教学设施。校企人员共享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题中之义,在促进职业教育实践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职业学校建立了一支实践化、高素质、结构化的优秀师资团队。其次,提升了专业教育的内涵与质量水平,增强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再次,拉近了校企双方的距离,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职业学校对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促进了专业持续性改革创新发展,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更加切合产业界的要求。最后,增强了学校与产业企业的关联性,可争取产业企业界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五)对企业的价值
企业作为职业与技术的平台,对职业标准与规范、技术需求与变革拥有最终话语权。企业既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资源,也存在巨大的发展需求与压力。校企人员共享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内整个产业企业界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构筑社会整体性的、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为整个产业界的发展提供人才战略支撑。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三是学校教师来企业实践与服务,能不同程度地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净利润率。四是有利于建立更深刻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展企业的社会服务水平。五是为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的可能
(一)共同利益是校企人员共享的根本动力
职业教育诞生于人类社会分工背景下生产经验的传承,但现代职业教育却因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兴起,没有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企业体系,便不可能孕育出一个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企业体系需要大批具备现代化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其赋予职业学校的重大使命。职业学校必须不辱使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此,职业学校要持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学校彰显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学校创设了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职业教育具有实践属性,纯学校教育模式脱离企业生产实践场域,更无法替代其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均难以取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要发展好职业教育,企业必须深度参与,必须构建高水平的校企跨界协同。总之,学校与企业虽属不同类型的社会机构,但两者的发展相互促进,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学校与企业应深化思想认识,跨界携手合作,强化协同发展。
(二)国家政策是校企人员共享的行动指引
国家政策引领着社会机构的行动方向。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校企人员共享,并通过多个重要政策文件进行引领推动。其中,《办法》以促进校企合作为使命,通过多个政策条款促进校企人员合作,如第六条规定职业学校应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等资源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第七条第二款提到,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学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等提供支持;第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条在岗位、管理及薪酬等不同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以促进校企人员的流动、共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协作共同体”,并构想了多种协作方式。职业学校要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实施校企人员共享。
(三)制度建构是校企人员共享的重要保证
人员共享作为学校人力资源建设工程的一种方式,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多样化特点。不可控性是指在人员共享过程中企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以及合作过程中的高度协商性。系统性是指人员共享关涉聘任资格设定、任务布置、专业化发展、校企合作机制建构、共享模式与方式、考核评定、待遇发放和经费来源、利益与成本分配等一系列重要事项,应系统审视。复杂性是指人员共享过程中既嵌入利益博弈,又有在某种环节或制度安排中的复杂设计。多样化是指人员共享应因地制宜、因校及项目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为增强人员共享过程中的稳定性、充分释放主体改革创新活力与提供有效支持,推进和保障人员共享与多元主体共赢发展,必须进行更为有效、系统化和持续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近年来,政府、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组织遵循系统化、可行性和持續优化的制度设计原则,在各自的责任领域内,不断推进人员共享的顶层制度设计,积极建构和完善中微观制度体系,取得了积极的制度建构成果与成效。进一步推进校企人员共享,制度建构仍具有关键性意义,仍要高度重视。
三、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的瓶颈
(一)思想认识有限
职业教育办学与发展思想的开阔性、先进性与坚定性对于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行动和成效具有重大影响。通常来讲,如果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集体具有开阔的办学思路、先进的办学思想与坚定的发展意志,则能带领一所学校从弱到强、从强到卓越,实现不断攀升与蜕变。有些学校校长对于校企人员共享认识十分深刻,将人员共享视为校企合作与自身卓越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桥梁,能够筹措及妥善配置资源,积极争取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聘请社会上的技能大师或文化技艺传承人到校任教,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或提供技术与培训服务,为教师企业服务或社会创业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有些学校校长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局限,没有将人员共享摆在高素质教师团队和产教融合的突出地位,更缺乏一种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往往在其他困难因素的制约之下,放弃或减弱了校企人员共享的初衷。
(二)管理制度僵化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出质量、出效率、出竞争力[1]。高效的学校管理可以释放学校包含教师在内的软硬件资源的活力,增强学校发展的效能。校企人员共享客观上要求建构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学校管理制度,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尽然,控制型的、刻板僵化的管理制度仍是流行的学校管理范式,这与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与跨界协同发展产生了悖论。导致教师形成了任务完成型而非事业创造型的职业风格。校企人员共享不足、成效低微,除了思想认识与经费等制约因素之外,缺乏激励性的制度亦是一大原因。制度僵化的根源大体上有3个方面,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还缺乏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推进落实;二是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与领导力的局限;三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因素,调研发现,有学校领导表示主管部门冻结了学校的人事,学校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常规性管理。
(三)学校经费不足
对学校而言,不管是聘任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为兼职教师,还是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人员共享都是一个重要的成本或者经费投入问题,尤其是兼职教师聘任。实际上,在欠发达地区,经费不足是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办学的常态,并成为制约人员共享的一个关键瓶颈。调研发现,广西兼职教师劳动报酬的计算方式通常以课时费为单位,兼职教师的课酬一般为每节50元,且很少区分专业差异,这样的薪酬水平相对比较难以吸引到特别优秀的企业专家或社会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聘任没有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所需经费从学校办公经费中开支,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来说,能挤出来的经费着实有限,无法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所规定的兼职教师聘任数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的要求。
(四)地方企业缺乏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规范性、规模化的企业比较匮乏,企业技术人员群体的多样性和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是造成校企人员共享困境的一个特别客观和突出的因素。区域经济系统中企业匮乏对校企人员共享产生了一系列十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与专业相对应的较成熟的行业企业,无合适企业或技术人员进行共享;二是学校难以从企业招聘到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兼职人员;三是在学校驻地区域内,校企很难生成有较高深度和质量的融合模式;四是学校教师就近在本地企业实践锻炼与发展的机会少或者成效低;五是由于区域内缺乏一种市场的活力和规范的市场行为标准,这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六是教师到外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必须花更高的代价从外地企业招聘高素质兼职教师,这大幅提高了学校人员共享的成本。
(五)教师工作繁重
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一方面,是整体规模得到扩大;另一方面,是各校的规模化发展呈现不平衡与两极状况。调研发现,虽然一些职业学校规模化发展显著,但地方政府或主管单位并没有对学校教师编制规模进行适应性地调整。这导致学校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生师比过大,教师普遍承担过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合理的生师比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学与班级管理或行政事务的常态之中,几乎牢牢被束缚于学校,学校既无法安排更多教师到企业进行长期实践或服务,教师也缺乏灵活地、自主的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的精力与自由时间。
四、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享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破解思想束缚之困
思想为行动之先导,欲改善行动,务必重视思想之改善。尚未将校企人员共享列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关切点,说明学校核心领导集体尚未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共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谋划者和领导集体的核心,校长的思想视域与领导力是制约学校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切实推进校企人员共享,达到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企业和社会多元共赢的良好局面,必须要突破校长的思想认识瓶颈。主管部门要不拘一格地选拔有思想见地和领导能力的人担任校长职务,主管部门、省市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可通过组织或在相关校长培训项目中进行专题性的政策宣讲和研讨等活动,在对话中启发和增强校长们对人员共享的认识。
(二)革新教育管理制度,破除制度落后之困
教育管理制度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其中,教育行政管理制度为学校管理赋权,并建构了学校管理的行动框架;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据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基于自身历史传统、现实境况与未来构想而设计。制度设计的整体取向是从制度之维释放学校办学活力。人员共享是职业教育实践和跨界特征的体现之一,推进人员共享,办好职业教育,必须破除制度僵化之困,设计、构建灵活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学校管理制度重在强化“顶层设计”与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推进《办法》中相关政策的落实,引领学校制度改革创新,拆除阻碍学校制度改革创新的条条框框,为改革创新提供空间。如学校的办学资源,应破除制度约束,使其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社会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服务活动,这样既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又可产生经济利润,充实办学经费。要改革学校评估制度,逐步推动学校评估从投入向成果转化。还可设置编制内兼职教师岗位,实现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化[3]。共享实施既受共享特有制度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其他制度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化。
(三)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破解经费薄弱之困
由于区域经济、政治地位、主管部门、学校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悬殊的办学经费差距。对于相当一部分学校而言,办学经费紧张是制约校企人员共享的主要瓶颈。促进校企人员共享,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经费之困。2012年《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提出了聘任兼职教师经费来源的三种渠道;《方案》则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院校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调研中,则有许多学校建议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笔者认为,“专项经费”不是唯一,但的确是关键途径。政府设立专项经费,如兼职教师聘任专项经费,政府根据学校规模核定学校兼职教师聘任的数量、薪资标准、申报与拨发流程、监督评定等具体事宜。专项经费能有效激发学校聘任和规范管理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政府还可根据本地实际,特别是针对其他主要的、具有有重大意义的共享方式设计相应专项经费支持机制。
(四)创新共享机制策略,破解企业匮乏之困
创新是职业学校突破发展瓶颈、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卓越化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位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学校,由于缺乏规模化与规范化的企业体系,必须坚定地立足于共享机制与策略的创新,以创新来开创人员共享与发展的新局面。《方案》提出,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并着重强调了政府的统筹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一般职业学校而言,自身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基于学校视角,现提出如下5点建议:一是深度对接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将专业办到产业园区,将课堂搬到产业园区,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的一体关系;二是依托所在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关系,或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4],推进人员共享与学生共育;三是推进协同教学改革,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展相关课程模块的教学;四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共建专业产业一体组织;五是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退休的技能大师来校工作,实现“生师同育”。
(五)擴充教师队伍规模,破除精力不足之困
虽然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大幅扩张,但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却未相应增长。为满足教学需求,这些学校普遍采取了自主聘任的办法。尽管如此,很多学校的生师比仍大大超出20∶1的规定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教学工作,深陷精力之困,阻碍了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阻碍了其为企业提供培训或解决技术与管理问题,阻碍了其进行创新创业。破解精力不足之困,必须从专任与兼职两个维度扩充教师规模。《方案》提出,要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规模适应性发展。但将其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实际成效,还必须要解放思想,强化行动力,其中关键是通过强有力的标准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和教学诊改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责任。
參 考 文 献
[1]郭重庆.中国企业缺什么?——管理是生产力[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8.
[2]曹晔,吴长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总体报告[J].职教论坛,2016(31):17-24.
[3]课题组.职业院校特聘兼职教师聘任: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20):5-9.
[4]袁翠兰,马澜.企业兼职教师教学作用发挥现状调查——以乌鲁木齐市职教集团5所中职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8-61.
Abstract Personnel sharing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nforms to the concept of sharing in the current era. It is the object and bridg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has a wide range of valu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nterprise technicians, student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s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sharing is ba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multiple subjects, national policies and specific system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sharing, due to ideological awareness, management system, funds, regional economy and teachers' workload, etc.,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sharing has not achieved extensive an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school-enterprise personnel, measures can be taken in the future, such a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wareness,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 special funding mechanism, innovating the sharing strategy and expanding the scale of the faculty.
Key words education-industry integr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enterprise; teacher; enterprise technician; sharing
Author Lu Chang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