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
2020-06-19雷世平乐乐
雷世平 乐乐
摘 要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0-0013-05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阐明基本内涵、明确总体目标、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定劳动教育基本内容、强化劳动教育评价、强调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等6个方面,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同时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课程劳动教育”(简称“课程劳育”)。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劳动教育的职责,每一门课程均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其实践探索的步伐也在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早前提出的“课程思政”而言,“课程劳育”还是刚出现的一种新提法,属于全新的认识和实践。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做好“课程思政”这篇大文章的同时,抓好“课程劳育”,换句话说,如何做到“课程思政”与“课程劳育”有机结合,首先需要真正理解“课程劳育”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劳育”的价值意蕴,深入探讨“课程劳育”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课程劳育”的内涵:“课程劳育”是什么
“课程劳育”的概念是依据《意见》提出的对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課程的本质与现实作用总结、概括和提炼的一个新“概念”。“课程劳育”是与劳动教育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劳动教育课是指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显性课程;而“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旨在实现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课程本质维度的“课程劳育”
关于课程本质,教育史上众说纷纭。既有“知识论”“经验论”的说法,亦有“计划论”“目标论”的阐释,但无论何种表述,都揭示或反映出课程价值取向渐渐由“物性”向“人性”转变,并实现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过渡,强调任何课程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指向受教育者有益经验的获得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1]。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或经验,同时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从最初形成的角度看,课程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知识组合,而是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逐步演变和进化的[2]。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起点与归宿都应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劳育”的主旨是在强调各门课程知识性的同时,充分凸显其将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观引领相结合,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各门课程协调同步、相向而行。各门课程实施“课程劳育”,其根本目的是要让课程本身的内容与劳动教育发生化学反应,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演绎或彰显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简称“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促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在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实践中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这就是“课程劳育”本质的重要体现。
(二)课程内容维度的“课程劳育”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劳动教育的重点要围绕创新创业,积累职业经验来进行,更需要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的目的,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变成劳动教育课本身,而是要把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文化和价值范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把学科知识资源、课程文化技术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强化课程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实现知识传授和劳动价值观引领的有机融合,让广大学生在获得“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有效履行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因此,从课程内容的维度审视,任何一门课程,不论其属于哪一个学科或归属于哪一个专业范围,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内容,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提炼出所蕴含的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文化和价值范式),并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精神层面的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广大学生。
二、“课程劳育”的价值意蕴:“课程劳育”之为什么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劳育”在新时代应运而生,其所肩负的职责亦被不断强化。《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劳育”的主要作用是与劳育课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劳育”概念的提出,表明任何课程都不再是普通、纯粹的课程,而是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凝聚统一。从根本上讲,“课程劳育”概念从微观层面反映出其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所蕴含的重要的价值。
(一)“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
“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走什么样的办学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作为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高职院校要认真履行其所肩负的职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要做到上述这些,就必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综合育人价值。作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劳育”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育人为本的价值引领方向。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文化和价值范式),能切实把劳动教育的职责落到实处,确保高职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实现。
(二)“课程劳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
“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属于“00”后,独生子女比例大,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下长大,平时很少从事家庭和社会劳动,受社会上存在的“轻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不良倾向”影响,他们劳动意识淡薄,鄙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亦有一定的市场,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亦在有的家庭或学校教育中被淡化、弱化。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神和奋斗精神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现实针对性,特别需要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利用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文化和价值范式)做好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工作,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而课程是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要服从和服务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实施“课程劳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動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课程劳育”是确保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
“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最终要通过“如何培养”来实现。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其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发力。《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长期以来,受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教育并未形成合力,劳动教育资源亦未得到有效整合,“三全育人”理念未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劳动教育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亟需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所有课程及不同专业的所有教师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中来,促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确保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根据新时期党对劳动教育新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在抓好职业技能培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只有将所有课程纳入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锤炼劳动品质的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劳育”的实施路径:“课程劳育”之做什么
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实施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要实施“课程劳育”,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
教师是推进“课程劳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课程劳育”的实施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实施劳动教育意识的强弱和劳动教育能力的高低。实施“课程劳育”,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努力。
第一,要切实增强实施“课程劳育”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5]每位教师都要强化自己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时时处处想到自己所肩负的劳动教育职责,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劳动价值观引领融入到所教的课程之中,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劳动品质的“引路人”。第二,要切实提升实施“课程劳育”的能力。“课程劳育”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育人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能够较好地从文化素质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等不同视角,将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尤其要做好“课程劳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课程劳育”和“课程思政”虽各有侧重,但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每一位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教课程的特点,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实现“课程劳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课程实施技巧和方法上,要能充分解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主动考察和探究新时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到润物细无声,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化于无形,不贴标签、不生搬硬套,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如其分、自然呈现。增强“课程劳育”的亲和力,让学生充满对劳动教育的获得感。
(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育才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关键一环,“课程劳育”格局形成的基础无疑在“课程”。《意见》明确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遵循专业知识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又要遵从劳动教育的规律。要按照整体谋划、分层递进、系统推进的原则,做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制度予以固化,真正夯实劳动教育课的地位。其次,劳动教育进课程,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群。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其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并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特点,梳理其与劳动教育存在内在联系的关键点和侧重点,系统设定劳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逐步形成“课程劳育”的基本体系架构。第三,做好各类课程实施“课程劳育”的有效衔接,突出“课程劳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在“课程劳育”的体系架构中,还应根据《意见》要求以及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将“课程劳育”循序渐进地融入到不同阶段的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推进“课程劳育”的实施,实现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四,突出“课程劳育”实施的重点课程。在做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时,尤其要突出实习实训课的主导地位,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推动“课程劳育”向纵深发展。只有形成覆盖内容全面、课程类型丰富、顺序层次递进、相互协同支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劳动教育,才能解决好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劳动教育的功能,实现各类课程与劳动教育必修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
高职院校的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或技术特点,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身亦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其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事、物等,也不同程度体现着劳动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所有课程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实施“课程劳育”是针对所有课程而言的,因此,承担课程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自己所教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元素),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全覆盖。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劳育”要与“金课”建设、教學资源库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劳动教育资源,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或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共同体。教师对所教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不仅体现在挖掘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挖掘的质量上。劳动教育元素因课程而异,就像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一样。不仅不同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蕴含量不同,而且不同课程劳动教育元素的内容及重点也存在差异。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要特别注意在“融入”上下功夫,即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将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
第一,内容融入要注重通识性。要善于将一般的知识原理与劳动价值意蕴实现有机契合,使教学内容与劳动价值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有效回应学生的普遍关切。第二,内容融入要保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为劳育而劳育的现象发生。第三,内容融入的方法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或过于机械化,要善于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明晰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广泛共鸣。第四,内容融入要根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特别注重将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其中;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点强化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用技术和技能类课程,则可以通过整合校企实践教育资源,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劳动教育元素,重点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通过不同类型课程资源的挖掘,并将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掌握劳动本领,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高职院校要汇聚全员劳动教育合力,实现“课程劳育”的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参与,需要建立健全“课程劳育”的联动机制。
第一,要建立实施“课程劳育”的领导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劳动教育组织领导,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第二,要健全实施“课程劳育”的责任落实机制。高职院校应根据《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层级,不给责任留空当;细化“课程劳育”实施所涉及的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具体职责,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形成校内各育人主体聚焦“劳动育人”多维发力的立体空间。具体来说,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课程劳育”前沿阵地,带头授课听课,指导或实施“课程劳育”,形成示范和表率[6]。学校教务部门要统筹制订“课程劳育”教学指南(或标准),明确“课程劳育”的内涵与基本要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明确环节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推进“课程劳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课程劳育”的实施质量;按照分类管理、分批推进的原则,重点加强“课程劳育”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部门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办法,强化督导检查。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积极宣传开展劳动教育(实施“课程劳育”)的先进典型,推广“课程劳育”的典型经验,营造“课程劳育”实施的良好环境。第三,要健全主体协调机制。将劳动教育(重点是“课程劳育”)的责任、要求与成效纳入各项工作的制度设计,通过定期研判讨论、情况通报、专题研究等制度,形成各单位之间多向联动、多维协调的劳动教育大格局。第四,健全教师队伍评价机制。学校人事部门要制订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出台量化教师“课程劳育”考评的指导性意见,将师德水平和“劳动教育”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年度考核、职级晋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课程劳育”在师资培养、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献
[1]刘万海.从知识到经验:课程本质的现代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20-23,28.
[2]李硕豪,魏昌廷.本体论视角下的高等学校课程本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84-86.
[3]李月新.“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8):111-113.
[4]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5]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1).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Abstract “Course Labor Education”refers to the active mining of all kinds of course labor education elements, take the form of integration, penetration, for students to work values edification and guidance, is a hidden indoctrin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essence,“Course Labor Education”means that any course serv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 content,“Course Labor Education”means that any course contains specific and vivid labor education elem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Course Labor Educ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s, the main channel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ensure that labor educa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Course Labor Education”includ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realize the“Course Labor Education”with full participation, to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Course Labor Education”permeated by the whole course; to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course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full coverage of“Course Labor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inkage mechanism to guarantee the whole process of“Course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se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value;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Author Lei Shiping, professor of Air Force Aviation Maintenance Technical Institute(Changsha 410019); Le L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ir Force Aviation Maintenance Technical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