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融合路径
2020-06-19付敬辉
付敬辉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高度以来,在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双重引导之下,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日益成为高校的育人共识之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更需要高校党建的思想引领和校园生态文化的隐性熏陶。针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脱节的现状,如何有效推进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党建工作引领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大学生遭受到越来越多元的生态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有效引导,成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黨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建作为高校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风向标,能够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将党建工作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有利于保证校园生态文化的先进性,并使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正向熏陶。
(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校园生态文化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1]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能够对师生的行为观念和行为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可以利用的渠道也更为丰富,因此是拓展党建工作辐射范围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植根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只有将党建工作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中,才能够在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二、民办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互动现状
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互动面临着更多的困境,二者脱节的现象也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重实用、轻思想,重技术、轻党建”的现象,党建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党建主题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不高,难以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形式又过于单一,大多局限于开展内涵不够丰富的活动层面,学生受益少,参与兴趣低,由此导致了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两难推进的尴尬局面。二是民办高校在领导体制、经费来源、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特质阻碍了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互动的渠道。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并不处于“领导核心”。校长执行的是董事会的决定,而董事会更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对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则重视不足,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关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制度建设方面与党建制度可能就缺乏关联性,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可能就相对孤立。[2]
三、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
尽管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互动面临着更多的困境,但民办高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更具灵活自主性,因此可以通过充分挖掘体制机制优势,转变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脱节的现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不断提升党建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水平,使其协同发挥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作用。
(一)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引导机制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尤其是在自律性与价值观方面,容易成为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敏感地带。”[3]伴随着民办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其开放性进一步加大,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也打着“现代文化”旗帜在校园内粉墨登场,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冲动与盲目消费、攀比与炫耀消费、交往度过消费及个性消费等生态消费行为失范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4]对此,民办高校需要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党建工作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相融合、相促进,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引导机制,保证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正确价值取向。例如,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加强对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党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适度、绿色、健康消费,引导大学生形成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目标相一致的生态文明观念及行为方式。
(二)优化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高校党建的辅助功能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不仅需要先进的思想引导,也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物质基础。积极、健康、生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大学生施以无言之教,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深层育人功能,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长远发展的规划,置于整体办学与育人的可持续实施方案中,致使文化兴校、文化育人的功能无法充分实现”[5]。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把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顶层设计、制度设计、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积极探索构建节约型、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三)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的党建品牌活动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每所民办高校的诞生和发展都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而校园文化又会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与衍生。当前,很多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内,没有主动与地域生态文化交流并引领地域生态文化建设,导致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把握区域特色是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民办高校党建活动创新的关键所在。民办高校应格外注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地域生态文化的内在精华,加强与地方生态文化的融合力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利用区位生态文化资源特点打造独有的品牌项目,使其成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有效切入点,并進而培养一批地域生态文化的传承者。例如,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设计融入地域生态文化特色元素,以展现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展览,通过文字、图像及仿真生物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崇尚生态、回归自然的理念。这不仅能够让活动参与者在增长自然知识并洞悉自然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想法,也有助于将党建活动打造为兼具科普宣传、生态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从而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生态文化。
(四)不断增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提升自治能力、综合素质、知识技能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增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高校环保社团纷纷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看似一派红火,实则雷声大、雨点小,出力多、不讨好。归结起来是因为高校环保社团存在着重活动轻实效、内涵单薄、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活动内容趋向同质化。[6]对此,可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在社团内建立团支部,并通过引入党建带团建机制,对社团进行“五带”,从思想、制度、文化、人员、资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助社团明确定位、发展方向、长远规划、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等,使其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活动品质,高效地组织并引导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总之,民办高校作为培育未来社会主力军的重要机构,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要全面认识加强党建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党建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并实现良性互动的多种路径,形成合力育人的新模式、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艳,吕京.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2(35):52-53.
[2]覃凤彩.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互联互通”模式初探——以广西N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4):234-235+246.
[3]杨清国、吴辉军.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特色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47-51.
[4]赵永明.“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118-120.
[5]魏伟华,洪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8):132-135.
[6]刘晓星.如何从同质化中脱颖而出[N].中国环境报,2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