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的专业持续改进
2020-06-18何晨甲
赵 旭,何晨甲,肖 青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全国各高校依据国家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组织相关工程专业参与认证,这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提高国家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领域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根据指南要求,明确各专业的认证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等7个方面,专业认证工作将紧紧围绕以上7个方面开展工作[1]。其中毕业要求作为连接高校教育体系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纽带,是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因此需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可为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一、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及结果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由专业负责人、熟悉本专业本科人才教育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依据专业特点选定评价方式,对学生培养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过程[2]。其目的是对毕业生各项能力达成情况的一种考核,评价结果可作为专业持续改进的依据。
针对以往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模式,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建立了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的双向评价模式,即以课程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值的直接评价法以及依据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的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评价法。
(一)基于课程教学的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覆盖了专业的所有课程,由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对学生每学年参加教学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专业工作小组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与相关教学活动对应关系与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能力矩阵,确定各门课程权重值。任课教师在学期末综合试卷成绩计算课程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1)
计算课程的达成度评价值,对于指标点的评价值则为支撑该指标点所有课程的评价值的平均值。表1为毕业要求4的各指标点评价结果。
(二)多向结合的间接评价法
本专业建立了多向结合的间接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及第三方座谈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式,由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调查问卷,选取适宜的数据样本容量,科学合理地分析调查结果,将评价结果按相应百分比加权折合为达成度评价值,从多角度掌握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其中,调查问卷中的评分项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分别对应评分1-5分,折合为加权值依次为0.2、0.4、0.6、0.8、1。以毕业要求4为例,通过汇总以上评价方法所得到的评价值,并赋予各评价值相应的权重,与直接评价结果加权取和即可得到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值,如表2所示。
表1 毕业要求4指标点评价值
表2 毕业要求4间接评价法评价结果
由于第三方评价法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收集学生对于专业建设及教学内容的相关意见,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故未在上表列出评价结果。
(三)毕业要求评价结果
通过直接评价法与间接评价法的结合,在得到各自的评价结果之后以比例权重7∶1∶1∶1加权求和,即可得到交通运输专业三个方向(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卓越工程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以毕业要求4为例,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毕业要求4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专业的2014级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充分结合了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的优势,突出体现了专业毕业要求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其评价结果可作为专业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对2014级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仍存在部分问题。从整体上来看,2014级毕业生整体达成度较高,但部分毕业要求评价结果略有不足(见图1)。针对这一问题,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支撑各条毕业要求的各相关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强化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方向上来看,对于2014级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方向)的毕业生,是本专业第一次开设卓越工程师方向课程,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经验有所欠缺,导致该方向毕业生整体达成情况不够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专业结合任课教师反馈的教学内容持续改进相关教学环节,为今后卓越工程师方向的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图1 2014级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图
二、基于毕业要求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核心,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特征体现[3]。如何在专业持续发展和专业教学改革中有效实施持续改进已逐渐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有着丰富的工科认证经验,以培养目标为根本、毕业要求为纽带、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结合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持续改进做出贡献(见图2)。
图2 以课程体系设置为中心的持续改进体系
(一)培养目标持续改进
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4]。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明确指出:培养目标要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取得的成就,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从而调整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5]。
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十分重视,结合学校相关文件,拟定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机制,结合毕业要求达成结果、培养目标达成结果、教学环节质量反馈等内容,通过征询在校生、优秀校友、行业专家的改进意见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将改进意见反映给院级管理教学队伍,定期修订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领域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工科教育基础课程,同时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学生工程技术基础,坚持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道路[6]。同时加强文理课程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完善学生价值结构体系,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此外,尽量增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方面选修课程,这对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模式的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能反映社会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多重选择的需要。围绕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先进性等内容,专业以专家座谈会的方式,组织多名行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评价与修订。
近几年来,专业依据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进行多次重构,目前已拥有相对成熟的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体系重新建立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通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划分,不同的课程构成对不同指标点的支撑关联度矩阵,以关联度高低程度表示课程对于支撑指标点达成的重要性。复杂工程问题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点之一,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课程体系重构的另一核心因素。在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和对同专业高校的调研之后,专业明确了以培养具有港航特色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航运、海事、港口、外贸及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工程问题为复杂工程问题的载体,结合OBE理念重新建立了课程体系,并着重突出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和创新的特点。
在近几年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结合企业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分别对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进。
1.理论课程体系改进
专业在理论体系改进过程当中,为突出工程教育认证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理念,浓缩业务类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工程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复变函数》《数学建模》《工程力学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所必备的制图、计算、软件操作等技能,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设计开发适合模型并对模型的正确性做出论证,以支撑毕业要求1的达成。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工程认知,增设《港口规划与工艺课程设计》《货运业务课程设计》和《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基于工程背景评价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理解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制定评价指标,对工程问题做出评价,并支撑毕业要求6的达成。为提高学生在设计和开发满足特殊需求的方案的能力,增加《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方法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领域相关业务的系统开发流程,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并支撑毕业要求3的达成。
2.实验课程体系改进
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已形成以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为基础,以专业基础实验与设计为支撑,有效结合两个方向的课程设计形成系统完整课程体系构架,如图3所示。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发展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与企业发展有效对接,提高实验平台的设计理念,增加工程实训课程内容,并对课时进行合理设置,强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教学,搭建实践中心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图3 实验课程体系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在设置实践实验课程时,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所占教学环节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增加运筹与优化Matlab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等实验课程,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net)变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提升教学难度,锻炼学生的编程思维,同时达到了支撑毕业要求5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专业提供了更多去企业实际操作的机会,为三个方向的学生均开设了企业工程实训课程,同时将卓越工程师方向的企业工程实训增加为4门,为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新增外贸运输实验和港口运营实验,培养学生使用模拟软件独立设计船舶航路方案的能力,掌握船舶航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AnyLogic仿真软件及其建模语言,能面向港口运营中的不同层次决策需求,独立或协作设计、分析、解决港口实际问题。
(三)教学环节持续改进
对于教学内容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值中利用直接评价法所得到的课程达成度评价值可作为最有力的支撑材料。专业工作小组依据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所提意见整理出持续改进措施。通过调整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资源、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大纲改进
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先行军”,是课程教学可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重要保障,教学大纲必须明确每门课程相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首先应以教学大纲入手。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基于OBE理念,完善内容要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划分毕业要求指标点并赋予相应权重值。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需明确课程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保证毕业要求的顺利达成。
2.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进
理论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支撑,直接影响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应实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改进,每学年教学任务结束后应及时计算课程达成度值,依据评价结果改进今后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以《港口工程与规划》课程为例,通过对2014级港口工程与规划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相比较去年指标点4-1的达成目标值有所提升,说明学生对港口工程与规划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指标点5-1的达成目标值变化不大,仍在0.30左右浮动,为提高下一年该指标点的达成度值,在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中增加有关港口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方案的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对于影响方案设计因素的分析能力和方案设计能力;指标点5-2的达成目标值相比去年有略微下降,需加强学生针对复杂工程实践问题有效提出方案及选择合理方案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与港口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大作业,以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
3.实践实验教学改进
依据2014级毕业要求评价值,毕业生反映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存在脱节情况,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缺少必然的联系。用人单位也表示部分毕业生存在缺乏实践锻炼的问题,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没有清晰的工程思路,需提高实践能力。专业依据反馈结果,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提高实践课所占学时比例,引入先进新型技术,增加实践课程难度,在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增长的同时兼顾了实践实验课的质量。专业所搭
建的实践平台,如辽宁(大连)船舶海工技术产业平台、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北京晶众科技有限公司、优尼迈特气象有限公司等都为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通过对2019年毕业生进行毕业要求评价,明显发现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提升,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质量也是相当满意,达到了改进的效果。
结语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客观、全面地体现了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的情况,反映出专业在人才培养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可围绕评价过程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将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环节的持续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持续改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升。本文所探讨的毕业要求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思路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可为同类高校专业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