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现状的研究
2020-06-17金旻
■金旻
(漳州市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体教结合”提出至今为止已有40多年,在过去的40多年的“体教结合”探索期中,暴露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代价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难以克服的深层矛盾[1]。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运动员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第43号文件《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体教融合发展,因此作为基层体育部门任重而道远。本文以“体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入调查与了解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现状,旨在为今后漳州市运动员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漳州少体校以及合作办学学校福建省一级达标校、排球传统校漳州一中、漳州三中和省二级达标校闽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漳州八中、漳州一中分校的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对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和搜集中国知网以及体育类期刊上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以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5份,回收82份,有效回收82份,有效回收率96.47%。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并运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比较分析法:将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相关数据与福建省体校排球后备人才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1.“体教融合”的概念解析
“体教结合”从1979年政策初步酝酿和实行到如今政策获得巨大发展[2],逐渐迈入成熟阶段。在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未从真正意义上缓解“学训矛盾”,使运动员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体教融合”应运而生,在《奥林匹克宪章》上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而“体教融合”正诠释着奥林匹克主义,并不是单纯地将“体育”和“教育”进行相加,而是它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相互融合[3]。
因此,“体教融合”可以初步理解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竞技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融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4]。它的目标是青少年运动员在接受高水平的运动训练的前提下,确保能够接受学校所提供的所有教育和社会机会[5]。
2.办学形式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主要依托于漳州少体校进行训练与培养,漳州少体校创办于1956年5月,历经六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期”,形成如今拥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和体育传统校多年的共同努力与摸索下已形成了以下三种“体教结合”形式:
(1)“三集中”形式,即学习、训练、生活集中于体校,由体校统一管理,负责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生活;
(2)“二集中”形式,即训练、生活集中于体校,而学习在学校;
(3)“走训”形式,即运动员到体校去接受运动训练,而学习在学校,生活在自己家中。
从调查的情况上看,以上三种形式有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一种“三集中”的形式,借鉴于前苏联体育训练模式,能够较好地对运动员进行管理,但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的文化缺失较重;而后二种形式,都是训练由体校负责,学习由学校负责,对运动员的学业要求等同于普通学生,文化学习能够得到保障。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经历多次的演变,从最早的“三集中”形式,到“走训”的逐步实行,再到如今的“二集中”与“走训”的相结合形式,已成为漳州少体校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近30年来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王子凌、沈静思和郑益昕等一批优秀的排球人才。现阶段,漳州少体校与省一级达标校、排球传统校漳州一中、漳州三中,省二级达标校闽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漳州八中、漳州一中分校合作,所有的排球后备人才分别就读于漳州一中(高中)、漳州三中(初中、高中)、闽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漳州八中(初中)、漳州一中分校(初中),运动训练由漳州少体校承担;从表1可知,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主要来源于市区,因此以“走训”形式进行培养占主要部分,来自各县城的后备人才以“二集中”的形式来培养,从而形成“二集中”与“走训”相结合的形式。在此模式下,后备人才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这能够在后备人才完成训练任务的前提下保证学业不受影响。在此环境下,接受文化教育熏陶的后备人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运动技术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表1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基本情况表
3.选材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特招考试(专项成绩突出免试)入学的后备人才占被调查者的52.44%,这些后备人才都是通过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并且取得前三名的优秀后备人才;通过特招考试(专项测试)进入学校的后备人才占29.26%;通过教育局统一文化课考试进入学校的后备人才只占到7.32%;择校费用入学及其他方式进入学校的分别占2.44%和8.54%。由此说明,大部分的后备人才都是通过专项运动成绩进入相应的中学就读。
表3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上课时间调查表
表4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与福建省体校上课时间比较表
(二)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的现状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实施者,“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因此,调查与分析后备人才的学习情况、训练情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后备人才的“体教融合”情况。
1.后备人才的学习情况
(1)学习时间
充足的学习时间是保证后备人才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据调查,几所后备人才所就读学校的平均上课时间约为7.7小时/天。表3显示,所有后备人才都能够较好地在校接受文化教育,说明漳州排球后备人才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无异于普通中学生。同时与“三集中”培养形式的福建省体校排球后备人才(表4)相比,漳州排球后备人才在校接受文化教育的时间更长些;漳州排球后备人才就读的几所学校均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以上的中学,师资力量方面优于福建省体校。因此,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方面优于“三集中”形式的体校。
(2)文化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
图1显示的是漳州排球后备人才文化成绩,成绩优秀的后备人才占14.63%,绝大部分后备人才的成绩是良好和中等,共占68.29%,有17.07%的后备人才的成绩较差。由此可以看出,漳州排球后备人才在经过漳州几所重点中学的文化教育培养,基本上都能够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但仍有部分后备人才不够重视文化成绩,因此体校教练和学校老师应该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让后备人才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训练观,让他们清楚地认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后备人才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到学校对其的教育与指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后备人才自身的学习态度。附表1反映出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态度,大部分的后备人才认为学习时间不足,是影响文化学习的主要原因,91.46%的运动员认为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来补回功课。因此,大部分的运动员认为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并不冲突,这也体现和证明“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图1 漳州排球后备人才文化成绩情况图
2.后备人才的输送
“体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使运动员不仅可以成为省市的优秀后备人才,更可以像普通高中生一样参加高考,进入优秀的高校和体育院校[6]。附表2显示的是2015~2019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输送情况。输送至省专业队有9人,占13.24%,其中有3人入选过国青、国少队,优于属于三级队伍的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的6.1%[7];82.35%的后备人才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继续参与运动训练和比赛。这部分后备人才所就读的专业分布于金融、建筑、教育、体育等各类行业,毕业后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由此也可以看出漳州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模式对后备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结论
1.漳州少体校与漳州市区多所省二级达标以上中学合作办学以“二集中”与“走训”相结合的培养形式来挖掘和培养排球后备人才。主要通过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来选拔优秀后备人才进入相关中学进行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后备人才的“学训矛盾”。但后备人才就读的学校分布较广,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将后备人才集中在1-2所学校中,这样会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管理和培养。
2.漳州排球后备人才文化学习时间充足,无异于普通在校学生,大部分后备人才能够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但仍有部分后备人才不能够适应现行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因此应当建立学校与体校,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相互反馈机制,使后备人才能够兼顾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使两者能够同时得到进步和提高,使“体教融合”模式更加完善。
3.从2015~2019年的输送情况来看,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体教融合”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输送面较广,但最后真正进入专业队的人数较少,说明漳州具备高水平的排球后备人才较少。因此,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排球后备人才“体教融合”模式的合作及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苗子参与排球运动的训练,进一步提升漳州排球后备人才的质量,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附表1 漳州少体校后备人才文化学习态度情况表
附表2 2015~2019年漳州排球后备人才输送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