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课练”的课程改革与内容创新实践
2020-06-16胡静静
胡静静
(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1 “课课练”课改缘起
小学体育“课课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项素质练习。一方面,“课课练”对增强身体素质有益;另一方面,传统“课课练”练习内容单调,教学效率较低。在一线体育教学中探索体育“课课练”的课程改革,可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通过拓展“课课练”的适用性和趣味性,可激励小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2 小学生体质情况
根据《国家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6 版)的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小学生2018 年肺活量、50 m 跑、坐位体前屈3 项成绩为例,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不同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一组,三、四年级一组,五、六年级一组。统计结果见表1。
笔者在每个组别中随机抽了3 个班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样本数是测试组小学生数量,为减小篇幅,仅取肺活量、50 m跑、坐位体前屈3项进行分析。一、二年级组3 项总分均值为81.22 分。三、四年级3 项总分均值为79.3 分,五、六年级3 项总分均值为75.53 分,说明小学生体质健康数据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对于坐位体前屈测试数据,标准差从一、二年级组的11.82cm 到五、六年级的19.34cm,随年龄增长水平差异明显增大。肺活量、50 m 跑测试数据虽然没有坐位体前屈那么大的差异,但是也呈现出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标准差变大的趋势。
表1 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表
3 小学体育“课课练”的课程改革实践
以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目前学校每学期20 个教学周,每周一、二年级4 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3 节体育课,时间为40 min。每次“课课练”时间为最后5 ~10 min。日常课程为小学教材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其他教材内容。“课课练”内容由教师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自定。近年来,体育教学总结发现传统的“课课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表面来看,近年来“课课练”的成效降低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当、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小学生参与。但深入分析“课课练”教学成效降低的原因,其实是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片面强调体能训练和测试分数的“课课练”教学形式,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产生矛盾所致。虽然“课课练”占用课堂时间不多,但如果沿用传统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对体育课堂教学也会形成干扰。为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课改和创新,结合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深化“课课练”教学内涵,丰富其教学形式,并增加教学趣味性。
3.1 针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数据采样数据进行教学设计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不仅乏味枯燥,而且缺乏针对性。其原因,一是教学设计简单、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二是没有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深入加工和利用。这是体育教学中的“2-8 规则”现象——用了80%的时间去做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测试,但是没有再用20%的时间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加工、提炼,导致体育教学只有20%的成效。近年来,我们把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从手工表转变成电子表,用ExceL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设置体育教学计划和“课课练”环节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1 “课课练”内容以主教材为中心加强针对性 “课课练”内容的制定一方面基于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有目的地针对小学生体质弱项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教学主线,根据教学主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起到与教学主线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每节课的练习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小学生的运动能力。(1)辅助主教材进度,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例如,主教材内容为水平二的侧向投掷垒球,“课课练”的内容为撑墙俯卧撑,这类组合可以锻炼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对上肢部位锻炼不足的小学生进行补偿锻炼。(2)增加趣味性,增强学习成效。例如,主教材内容为水平二的50 m 跑,“课课练”的内容为“吹羽毛”,这类组合是以主教材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且运动量、练习密度比较大,“课课练”就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练习项目,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3)补充主教材内容,丰富体育教学形式。例如,主教材内容为水平三的前抛实心球,“课课练”内容为单腿蹲起。这类组合在学习过程中,主教材上肢部位已经得到了锻炼,“课课练”可以选择一些锻炼下肢部位的项目进行补充锻炼。
3.1.2 增加“课课练”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内容单一,形式乏味、不断重复,难以激励小学生自觉自愿地开展训练,对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作用不大。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体育“课课练”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要增加“课课练”的趣味性,应从源头端正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小学生的定位与关系,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需求,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情境创设等方法,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探索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利用新的教学工具,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多媒体、信息化的教育技术和教学辅助方法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10 min左右的“课课练”的课堂效率。
3.2 小学体育“课课练”的内容创新
为了改善小学生的体质现状,发挥好“课课练”的作用,需要一线体育教师结合教学主线。一方面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选择合理的“课课练”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比赛、游戏等趣味教学形式让小学生愉快、主动地接受“课课练”的练习,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现上述“课课练”教学内容的改良过程中,可以借鉴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教育技术,对“课课练”教学进行合理的内容创新,从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先进性3 方面全面提升“课课练”的教学成效。本文以50 m 跑、肺活量、坐位体前屈3 项体质健康抽测项目为例,介绍在体育教学中对相应的 “课课练”辅助内容进行的改良。
3.2.1 趣味跑 原“课课练”的目标是针对50 m 跑项目,训练小学生的短跑能力。为了增加“跑”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跑步的积极性,笔者在课程设计中改良成“趣味跑”形式。运动的要求较为简单:膝盖尽量高抬碰到横绳,上身直立,双手自然摆动,在规定时间内膝盖触碰横绳的次数越多越好。辅助器材除了传统的教学器材——绳,还可利用现代教育的视听音响设施,播放有节奏的现代音乐,以类似街舞的形式,完成4 个8 拍×5 组的运动量。
3.2.2 羽毛大战 原“课课练”的目标是针对肺活量项目,增加小学生的肺活量。为了增加趣味性,笔者在课程设计中改良成“羽毛大战”形式,用比赛和竞争的形式,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热情。运动的要求:吹羽毛,谁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谁就获胜。辅助器材使用废弃毽子上的羽毛,旁边小学生围绕给圈内小学生加油,采取“竞赛+游戏”的教学形式,完成60 s×3组的运动量。
3.2.3 拉大锯 原“课课练”的目标是针对坐位体前屈项目,增加小学生的柔韧性。该项目如表1 所示,随小学生年龄增加下降很快,标准差差异较大。为了增加趣味性,笔者在课程设计中改良成“拉大锯”形式,在游戏中练习,在练习中游戏。运动的要求:两腿伸直,膝关节不能弯曲,以拉锯拟形的形式,让小学生完成想象中“锯大树”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的视听音响设施,播放有节奏锯木头的音响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器材放映树木摇晃的场景,完成4 个8 拍×3 组的运动量。
3.3 小学体育“课课练”的教育技术升级
在实践教学中,一是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发挥它们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增加声光效果,全方位加强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体育“课课练”的混合式教学尝试,通过预先录制好的微视频,督促小学生家长在家中让小学生开展运动和练习并将小学生的运动视频回馈给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体育“课课练”教学的组织形式,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小学生主体性。
4 结 语
小学体育课堂上的“课课练”一定要沉浸教学、按需施教、不断创新。教师要探索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按照小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改变过去“课课练”教学环节的单调枯燥,吸引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课练”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