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方法探讨
2020-06-15李尔平吴靖
李尔平 吴靖
摘 要:历史地图是高校世界历史教学的直观辅助工具,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从时空结合、史地结合方面学习历史及把握规律。不同的地图使用方法服务不同的教学目标,文章运用地图案例,从更好地认知历史和培养时空观的角度探讨高校《世界历史》课程使用地图的方法:一是运用组图梳理脉络、构建历史事件的宏观框架;二是使用复合型地图深入挖掘信息,研究微观历史;三是使用历史图表拓展地图相关内容;四是古今历史地图结合使用。
关键词:世界历史;历史地图;方法;认知;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103-04
Abstract: Historical maps are intuitive auxiliary tools for world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Different ways of using maps serve different objectives.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ways of using maps in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of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tter cognition of history and cultivation of time-space view: the first is to use the group of pictures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and construct the macro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second is to use compound maps to dig the information deeply and study the micro-history; the third is to use historical charts to expand the map related contents; the fourth is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cal maps.
Keywords: World History; historical maps; methods; cognitive; notion of time-space
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慨常为后人所引用,它表明了地图对学习的重要性。对“世界历史”学科而言,课程涉及的内容浩如烟海,涵括文明产生以来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大,且同一事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因此更有必要使用历史地图。笔者在多年的世界历史教学中发现,纯粹依靠学生课余查阅地图难以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引导。
一、运用组图构建历史事件的宏观框架
既然内容繁多,那就首先进行化繁为简,抓住历史脉络,培养大历史观,在具体事件上也先掌握事件特定的时空范围和来龙去脉。吴于廑先生等人在编撰《大学世界历史地图集》时,把副标题定为“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认为“世界历史行程这一宏伟而悠长的人类自古及今所曾经历的客观过程,可以用一系列的地图,铺开它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投入读者的视野,借以一览它的演变的轮廓。”“使读者在逐图阅览之中犹之读史,呈现于眼前的,有一个世界的轮廓印象”[1]。此番话语表明可以用系列地图展示历史进程,展示纵横发展整体联系的宏观人类历史框架。
如何操作?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同一主题的数张地图,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读图方法逐一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把分散的点链接起来,对事件时序性、静态位置和动态位移进行整体把握,培养分析能力和识别能力。例如,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时,我们借助“二战战场总分布图”、“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这样的一组地图。教师按照时、空相结合的方式把重要的史实标识出来,逐一讲授二战的经过,注意不同战场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情况。通过关键节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从空间看,“二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直接战场波及亚欧大陆两端。陆战和海战同时进行,陆军、海军、空军等多兵种共同参与,空间层次感分明。第二,从时间看,亚洲战场从1937年开始,自欧洲战场1939年开始后,战争扩大化,各战场同时并进,相互关联,1942年-1943年是各战场局势的转折期,战争的每一步环环相扣,从各主要战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历史动态感。第三,地图显示保持中立的国家寥寥无几,从此反映这样的一场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在关联度加深的世界现代史中,战争使民族国家难以独善其身、跃然其上。
通过借助地图,学生明了“二战”的空间轮廓,掌握其历史过程,“二战”的总体框架就勾勒出来了。各战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战”的破坏性、和平的重要性等价值观的建立也在讲授过程中得以渗透,从而达成从认知史实到培养正确价值观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复合型单张历史地图深入研究微观历史
有了骨架,还需要血肉去补充,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选用复合型地图。复合型地图指的是在同一张地图、同一主题、同一空间范围内反映多个历史事件的地图。
继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借助“二战”前后波兰疆界变迁图(图中有五条边界线),把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的冲突、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国法西斯与苏联的勾结、“二战”中后期国际会议就战后版图所达成的协议等历史事件通过波兰疆界变动这一特定的空间而联系在一起。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1. 如何看待苏联不愿意放弃“东方战线”中所涉及的波兰领土。苏联认为他只不过是收复《里加条约》中被割去的领土,而西方国家则认为这是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体现?苏联也违背了《大西洋宪章》中“不承認由于战争所引起的领土变更”的相关条款。这些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运用文献从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进行辩证思考。2. “二战”后波兰东部被割去的领土面积大于从西部补偿的土地,波兰是否得不偿失?这个问题的设置则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权衡东西两部的地形地貌和产业结构。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研究动态让学生思考更多相关问题。
三、运用图表配合历史地图讲授历史
历史地图是以符号和少量文字表达历史现象地域分布的学习工具,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他工具并行使用,其中很常见的是历史图表。历史图表包括图片、表格、图解、历史年表和统计表等。历史图表也是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可以拓展地图中难以体现的信息。
历史图表有时单独存在,有时结合在历史地图中显示,尤其是古代和近代西方人描绘的历史地图周围包含很多历史信息。例如在新航路开辟时代所绘的部分地图边角绘了交换的商品图形和价格,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三角贸易的经营情况。Peter Snow的《地图中的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 Map by Map”)和当代史家巴勒克拉夫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在地图中都有大量的解说。它们或以图片、简单的图形文字,或以表格的方式将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例如,图1[2]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越来越多地到达美洲,美洲印第安人从殖民者那里感染了天花病毒,该图附着于“交换时代”(The Age of Exchange)这一章节的地图之下。图2[3]是“大萧条”分布图的旁白,反映经济大危机引发美国大萧条,商品价格猛跌,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困难与混乱,导致法西斯主义出现。两幅图都反映了各大洲、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客观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疾病传播或国家经济变得脆弱。
也可制定独立的历史图表配合历史地图进行讲解,把图表中涉及的地名一一在地图中找到,按时间顺序,按图索骥、图与表结合,分析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讲解中按时间、战役、地点、参与者、结果等为变量制订图表,反映战略重点随着战争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后来德、日在自己的国土上宣布投降。以轴心国为原点,向外扩张后从点到面,最后回归于原点,这样的空间变化既有助于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也帮助渗透这样的价值观:非正义的力量尽管一时猖狂,但终究被联合起来的正义力量打败。
四、古今历史地图结合使用
教学参考地图大部分是后人按照科学的制图方法而形成的现代地图,它的制作科学严谨,准确性较高,所以广为使用。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要对历史进行深入学习或研究,离不开对古地图的引用。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思考,能获得更多感同身受的理解。例如,在航海时代的历史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引用诸如图3那样的航线图,来反映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它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各条航线的起点和终点,但是它无法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航线,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念是什么?
我们再看图4和图5[4]:这两幅地图均来自于16世纪初佛罗伦萨工匠家族的成员Francesco Rosselli,他是一位制图家、雕刻家和地图商人。这两幅图是他1508年的作品之一,为后来数世纪的地图制作家所采纳,现在均被收藏在格林威治国家海上博物馆。图4中16个罗盘的放射线覆盖了地球表面,他把本初子午线放在东大西洋,有助于更清楚地解释哥伦布的全球观念。在地图上很容易就知道哥伦布西行古巴的原因是他计算西行的大陆海岸线是中国。图5中Francesco Rosselli完善了北美的形状,但是和亚洲相连。除了东北角有几处新发现外,亚洲的划定主要来自于托勒密以及马可波罗,但该地图反映了哥伦布航行的成果,加勒比海地区和北美的地理比以前年代的地图清晰,它代表了哥伦布在1502-1503年第四次航行时的地理概念,同时因为他认为自己到达了亚洲东海岸,所以他也按照中国和印度支那的地名去命名中美洲的一些地方。
尽管当时地图的图解不够规范与丰富,且由于语言的原因,不容易看懂地图,但它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本身,史学价值更高,就如这个例子,它反映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如何从“地方说”走向“地圆说”,人类脚步从故土走向未知世界时的挫折与成就。
图6则是另一种风格的世界地图,成图于1519年。与对美洲的陌生不同,16世纪时欧洲人已经对印度洋有了深入了解,印度洋附近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物产的代表都刻录在地图上,图像的立体感强。图6反映了繁忙的印度洋贸易。作为当时全球最繁忙的商圈,印度洋贸易吸引了中国、东南亚、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国家的商队,葡萄牙依靠当时的海上霸权,在印度洋贸易中处于特殊的主导地位,建立了多个殖民据点。
以上是笔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后,学生的时空观整体上有了很大进步。历史地图在培养历史素养、达成高校世界历史教学目标的长处就在于它清晰地告知人们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不是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但促进或阻碍历史事件的具体进程。学习者只有把历史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思考,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把握过去、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
[1]吴于廑,等.大学世界历史地图集[M].前言.人民出版社,1988.
[2]Peter Snow. History of the World Map by Map[M]. DK publishing, 2018:159.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M].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266.
[4]Kenneth Bebenzahl. Maps from the Age of Discovery: Columbus to Mercator[M]. Times Books Ltd.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