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护理非无菌操作中手卫生的应用
2020-06-15方玲君李丽琴吴平
方玲君 李丽琴 吴平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最有效的措施[1],手卫生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了重要手段,较容易操作。调查医务人员得知,因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认识不足等各种原因导致手卫生质量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手卫生意识不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偏低[2-4]。手卫生组成了医院感染控制不可或缺一个环节,受到世界范围内重视[5]。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输液、导尿等无菌要求较高的操作中,能够做到手卫生,但是在测量生命体征、发放口服药、为患者做微波、红外线照射等非无菌操作中,往往忽视了手卫生,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非无菌操作中手卫生的执行率,本品管圈从2018 年5 月开始,通过加强护理人员院感培训、考核、增加手卫生设备等方式,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2018 年12 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数据为研究组,护理人员14 名,年龄23 ~49岁,平均(32.5±6.5)岁;职称:主管护师4 人,护师6 人,护士4 人;护龄:1 ~5 年4 人,>5 ~10 年6 人,>10 年4 人;工作时间1 ~15 年,平均(7.57±2.01)年。另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4 月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科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数据为对照组,护理人员与研究组为同一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4 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科室14 名护理人员采取常规护理,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进行常规教育,不参与品管圈活动。选取期间手卫生依从性数据作为对照组。
1.2.2 研究组方法
(1)选取2018 年5—2018 年12 月期间科室14 名护理人员全部参与品管圈活动。选出主管护师两名担任圈长和辅导员。本次征集5 个候选圈名及圈徽,全体成员投票后(每位成员只允许投两票),手护圈获得票数最多,最后圈名确定为手护圈,手护圈的意义是“医护人员用双手呵护患者的生命”,圈口号为“关爱生命,从洗手做起”。圈徽的意义是“医护人员通过双手托起鲜活的生命,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及诊治服务”。围绕“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主题开展活动,明确活动截止时间。活动严格按照QCC 流程设置。
(2)品管圈人员全员参与,按照计划表定期开会,聘请其他科室圈长授课,保证每个圈员都能够熟练使用品管工具;对全部圈员进行手卫生检测表填写方法培训,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统计结果的真实性。调查对象:测量生命体征前后、发放口服药前后、做微波前后、做红外线前后洗手依从性及洗手正确率。
(3)对统计结果进行柏拉图和鱼骨图分析,找出根本原因:①快手消设备不足,不够便捷,②医护人员培训力度不够,领导重视不够,③奖罚不够明确,力度不够。
(4)具体对策:新入科护士注重专科护理能力及手卫生的培训;提高大家对手卫生的认知,培训后进行考核,人人过关,早会结束时,以提问方式加深印象,对医护人员,定期开展手卫生教育,增强教育培训方式,加大培训活动力度,要求院感员定时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检落数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让医护人员认识到检测必要性,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发放有关知识手册,每人均保留一份,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学习;所在醒目位置处张贴警示语,让医护人员意识到手卫生必要性;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不定期为医护人员开会指导,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度。
(5)优化并完善医护人员洗手方案,完善洗手设施不足之处,给予速干手消毒剂为医护人员洗手提供便利:①制作移动式手卫生设备,取材输液架和两个置物篮,用于放置体温本、体温枪、快手消,让护理人员在测量体温前后也能方便、快捷的进行手卫生,自制移动式手卫生设备,还可以用于晨间会查房、测血压等;②为理疗仪器安装快手消设备;③处置室门口安装快手消设备,处理废弃物和输液结束拔针后能够让护理人员及时方便的进行手卫生。
(6)强化对医护人员监督,从不同层面完善质量,当发现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情况,马上进行惩戒,及时做出处理,定期进行检测,对医护人员发挥良好监督作用。由科室成员协商讨论,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由圈员组成考核小组,为确保监督的及时性及客观性,采取隐性研究的方式,每月进行考核,不得中断;建立奖励制度,对执行率高的护士给予奖励,以此调动他们积极主动性[6]。
1.3 研究评价
对比两组洗手依从性,和正确洗手率。对比两组无形成果效果评分统计情况,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凝聚力、QCC 手法(特性要因分析图、柏拉图、查检表、层别法、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总分为45 分,得分越高说明无形成果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并予以χ2检验、t 检验,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如P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洗手依从性情况
研究组洗手依从性为72.7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正确洗手率为81.9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表2。
2.2 两组无形成果效果评分统计情况
研究组开展品管圈后无形成果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3 所示。
3 讨论
品质管理圈在早期发展中,是企业针对基层员工进行的有关管理,借此改善员工工作质量,有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节省企业运营费用,强化企业竞争实力[8]。后续品管圈开始推广至医学领域,在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前提下,品管圈在医学领域中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9]。品管圈的实施,让人们在常规护理当中更注重患者自身心里状况,从患者实际着手,为患者讲解疾病,开展疾病知识宣传,让患者更好了解疾病,在接受治疗中显著降低患者恐惧心理[10]。
表1 两组洗手依从性比较
表2 两组正确洗手率比较
表3 两组无形成果效果评分统计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无形成果效果评分统计情况比较(分,)
组别 人数 解决问题能力 凝聚力 QCC 手法对照组 14 23.22±4.63 22.20±5.25 25.34±4.52研究组 14 35.31±3.89 35.35±4.79 31.98±4.15 t 值 - 7.48 6.92 4.05 P 值 - 0.00 0.00 0.00
品管圈在一个工作场所内为解决问题,高效开展工作,自发组合成一个小团体,营造轻松愉悦管理氛围,持续不断参与现场工作优化及管理当中。品管圈活动一般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构建手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洗手效果,保证医疗不会存在风险问题,为科室构建了良好手卫生环境,降低不同人员间的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健康[11]。活动中,圈员均参与每个环节,汇集数据,制成柏拉图、鱼骨图,分析并查找影响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常见因素,并制定解决方案,切实调动护士参与度,增强了他们管理意识,通过智慧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自信心,调动全体成员融入质量管理当中[12]。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因素,通过品管圈活动,找出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根本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切实提升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品管圈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水平,极大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活动当中,赋予圈员较高自主选择权,积极主动配合参与,不断促进质量改进。主动参与品管圈,让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找到了问题解决手段,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形成了良好团队协作能力[13-14]。
缺点及今后努力方向:充分考证调查表的可行性,为活动开展创造前提条件;继续发掘洗手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并进行解决;进一步合理评估并挖掘圈员潜能,可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所有护理人员均需要接受锻炼;下次能更好的根据圈员的特点进行工作按排;医生和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也有待提高,以此更好配合活动开展。
充分发挥圈员的能力,废物利用,自制移动式洗手设施,移动式洗手设施由输液泵支架改造完成,在支架侧边固定两个置物篮,用于放置快手消和体温枪,体温本放在支架上方的平台上,护士推着输液架,非常轻松的穿梭在病房,护士在测量生命体征后,双手得以解放,能够有效的进行手卫生,相比之前,每个病房门口安装洗手设备,护士拿着体温枪和体温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手卫生,移动式洗手设备充分解决了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的问题,并在全院推广。
总之,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切实调动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获得较高手卫生依从性,继而较好控制医院感染率,值得借鉴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