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研
2020-06-14张成凤方建斌
张成凤 方建斌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正逐渐由“生存型社会”转变为“发展型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乡村发展相对滞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1]。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不仅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也是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集科技、生态、文明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涉农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重要任务,理应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的职责所在[3]。因此,涉农高校为了破解目前普遍存在的所培养学生“懂农”却不“爱农”的难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必须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大学生“一懂两爱”的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5]。
目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涉农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开展了调研,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基于调研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进行了探析,以期促进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有机结合,从而为“涉农高校如何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人才”这一命题提供参考答案。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研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以国家目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设计的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详见表1):一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认知,二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与自身关系的认知;三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认知。
问卷调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为对象,涉及农学、林学、工学、经济学、人文社科等5个学科类别33个专业的学生,而且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主。调查共发放问卷2 300份,收到有效问卷2 226份,问卷有效率为96.8%。
表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的内容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图1~3):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简称“一懂两爱”)情怀的相关程度、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相关程度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自身关系等的认知,虽略有不同,但认知观念基本一致。从问卷统计数据看,96.65%的大学生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关关系,认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大学生“一懂两爱”情怀具有重要意义;60.06%的大学生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86.88%的大学生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和个人发展从不同角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
图1 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一懂两爱”情怀关系的认知情况
图2 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关系的认知情况
图3 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与自身关系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还显示(详见图4):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在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认知上高度一致,认为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认为只有基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效果落实。
图4 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认知情况
但是,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教育效果与实际选择“两层皮”的问题。例如,2018年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2 000余名师生开展了历时一个多月的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此次调查活动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为了促进大学生认识农村、了解农村并致力于服务农村而进行的一次最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此项调查以及相关的宣传活动,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国家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决策部署,是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显然,此次调查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然而,即便如此,在进行自身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还是更加倾向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从而导致“乡村振兴”人才落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丰富,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维导向面临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涉农高校培养大学生“一懂两爱”情怀有更迫切的需求。这不仅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维导向提出了挑战。
一是涉农高校的农村生源相对较多,传统的阶层流动观念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脱离“农根”的途径,所以上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逃出农村、扎根城市。要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通过读书改变身份和阶层”的传统思维导向,让好不容易走出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参加“美丽乡村”建设、重新贴上“农民”的标签,需要巨大的思想转变。这势必使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的难度。
二是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多以“95”后为主体,其特点是成才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但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弱[6]。在就业意愿方面,他们更愿意选择去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找个安逸的工作,而不愿去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农村建功立业;而且面对农业、农村、农民,他们深感困惑、迷茫,不知如何通过将自身的生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当代大学生对农业的理解较狭隘,不知道农业是可以赋予“时尚”元素的,不了解农业也是可以衍生“有趣”内涵的,更想不到农业拥有着无尽的创新创业机遇。
(二)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挑战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在此背景下,加强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三农”工作队伍骨干,不仅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更是涉农高校落实培养“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讲授理论知识,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对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促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所以涉农高校大学生看不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用武之地,难以感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存在“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现象。因此,涉农高校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抓住机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同时,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培养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人才。这不仅是高校所承担的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重大使命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时效性和实效性的要求[7]。
(三)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面临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涉农高校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着力在培养面向农业农村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深化改革,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提高办学实力[8]。“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人才如何才能“回得来,留得下”。所以破除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思想导向,让“一懂两爱”情怀深入大学生内心,引领和带动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对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思想状况和各种困惑,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并取得实效,使大学生不仅拥有“一懂两爱”情怀而且切实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内涵,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涉农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涉农高校在新时代肩负的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8]。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宣传践行的主渠道和主阵地[9],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在助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10]”因此,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工作思路。
(一)发挥“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作用,将“乡村振兴”战略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还是其他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对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形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涉农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思政课堂”(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的显性教育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等与课堂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涉农高校专业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思政”(在专业教育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元素,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专业“情怀”,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及学生的思想,激发大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感和兴趣,使大学生切实将自身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起来,逐渐树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理想信念。
最后,涉农高校要结合农村生源比例较高的特点,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更愿意看到家乡的美丽和复兴,所以涉农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强化实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激发他们帮助家乡振兴的情怀,积极引导并培养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参与者和宣传者;同时,要注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就业指导、创业引导方面做到精准服务,切实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化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灌输为主,讲授形式单一;再加上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强,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弱化。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素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和农村、深入农业生产建设一线等构建了平台。因此,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实践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价值观和发展观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为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参与者和宣传者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固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从而在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教育中使“乡村振兴”战略的缘由和意义能够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可[9]。
其次,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11]。因此,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尝试将“微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其特点积极探索“微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将个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感、培养奉献精神的重要路径[12],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第二课堂。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检验学识、磨练心志、历练本领、塑造人格、培养担当意识[13]。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大量接触农业、接触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令其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了解我国农村的乡土人情和社会现状,从而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并愿意肩负起祖国赋予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使大学生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求联系起来,使真正想从事农业工作的大学生不仅从心底爱上农业而且始终如一、不摇摆、不反复。
(三)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努力提升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校园成为大学生了解农业、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窗口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师生“树魂、立根、打底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对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4]。因此,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资源,积极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例如,将三大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的窗口,从而使“一懂两爱”情怀深植大学生内心。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工作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教育效果。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涉农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能力。涉农高校要通过组织学术报告、开展工作培训、鼓励和支持专业进修等方式,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习能力,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
其次,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涉农高校要鼓励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鲜活、更具说服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调研,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根据大学生群体类别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新方法,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相结合,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1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涉农高校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同时也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相结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
首先,设立学业导师,筑牢专业思想。通常,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为其开启了学业规划指导。所以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介入专业思想教育,依托学业导师队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课堂教学、科研实践和实习等,培养学生学农、懂农、爱农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其次,设立生涯规划导师,转化就业思维。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生涯规划导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就业前景,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起来。
最后,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介入大学生的暑期实习和专业实践,通过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提供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到具体的“乡村振兴”职场,通过体验式的“微就业”感受服务“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培养大学生主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的意识。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未来30年,新时代大学生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担当新时代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