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20-06-14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谢长根
李科友 徐全乐 罗鑫娟 谢长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9年4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党委印发通知,决定在全校开展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通知要求全校教师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思想认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是“大思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呈现[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生物化学学科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3],所以,“生物化学”也是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价值引领,使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
一、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责任和作用
(一)教师应具有自觉育人的意识,担负起育人的主体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立德,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自己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育才和育德统一起来,传递正能量,折射新思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4],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传播不当或错误言论,这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既是高校育人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力量,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其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所以任课教师应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5]。
(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作表率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是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学生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记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正在于此。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心、信心、恒心及高尚的品德修养,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多年承担“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对于笔者而言是一年又一年的循环往复,但对每位学生而言,每节课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唯一的。所以,笔者始终秉承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认真讲授每一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得收益。例如,在每一届“生物化学”课程的第一次课上,笔者都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再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以便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同时笔者要使学生明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而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每次上课笔者都要提前10~20分钟赶到教室;对学生的作业笔者都要全批全阅。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将生物化学的研究历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少追述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笔者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生物化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尤其是在讲授重大科技发现时,笔者将涉及到的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进行了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维方法的启迪以及科学精神的引领[6]。例如,在学习核酸分子结构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了“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和威尔金斯、克里克、富兰克林等相关科学家的事迹文献和视频,并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在开展“蛋白质纯化技术”综合大实验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成就究竟是怎样取得的——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表达与开发”“杰出人才是怎样炼成的——下村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案例研究”“下村修科研历程的启示”以及“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谈如何提出新颖的科研问题”等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使学生详细地了解绿色荧光蛋白分子的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分离与复制、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突变体的开发、绿色荧光蛋白类似物的筛选与改进的历史进程,了解了下村修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了解了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完成综合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7]。
(二)用黄河作比拟引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物化学的实质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它可以揭开生活中许多神奇的生命之谜。例如,“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是“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而且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相互转化的枢纽。其反应过程复杂,知识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笔者以黄河作比拟,进行了形象的讲授。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流经9个省区,沿途建立了多个水电站,黄河之水灌溉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这就像“三梭酸循环”的“九个反应过程”及反应过程中的“分子异构”“释放能量”等。在讲授了“三羧酸循环”的发现过程、化学反应、代谢调控和生物学意义后,笔者仍以黄河作引导,首先通过PPT给学生展示了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黄河九曲、黄河九曲第一弯、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乾坤弯、黄河小浪底水库、黄河口日出等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色,并分别配以相应的诗句。例如:“小溪缓缓有琴音,无尽雪山松树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万涓成水汇大川,千转百回出险滩;塞上江南稻米香,中宁枸杞补身王;塞上江南,塞外粮仓;万马奔腾舞狂涛,排山倒海战龙槽;黄河乾坤蛇曲流,宛如巨龙游九州;截断白云铺玉瑞,流将田陌贮金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以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作比拟,引出“三羧酸循环”中草酰乙酸、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等概念。同时,笔者还让学生以黄河作比,分组编排关于“三羧酸循环”的节目,并在课堂上表演,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伟大精神,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了艺术情操。
(三)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用来装饰的牌匾,而是要牢记于心、付之于行动的实践。例如,当看到教室空无一人却灯火通明时,笔者会默默关掉电源,不用言语,下次学生遇到相同的情况时,肯定也会做出一样的举动;当笔者对那些怀揣“让黄河流碧水,让赤地变青山”的梦想而选择林学专业的学生提出表扬时,一定会让其他学生心里泛起涟漪;当学生在阅读了青蒿素之母——屠哟呦的事迹后,了解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无私奉献、不断创新的奋斗历程后,他们的事迹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思考;当笔者对那些用双手接过作业本的学生发出赞许时,礼貌待人的种子就播种在学生的心里;在课程实验中,当笔者时常提醒学生移取相同的材料或试剂时尽量使用同一器具时,节约环保的意识就会潜入学生的脑海。
(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大学生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家庭、情感、学习、人际交往、职业、健康和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像自杀等现象的出现,给高校、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给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针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而作为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极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当遇到不想面对问题的学生时,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工作,给学生拨开云雾,使其振作起来,积极面对人生。
例如,植物保护专业094班的郑同学曾给笔者发送了一份电子邮件,其中写到“这段时间参加的活动太多了,都没时间学习,觉得落下好多课,压力挺大的。大一时,我的成绩高于宿舍的其他同学,主要是因为勤奋,但今年他们比我更勤奋,成绩已超越了我,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比别人差很多。我不想让别人轻视我,所以我一直很内向,和同学的关系一直都很淡,但我真的很想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我觉得活得好累,有点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了。”我在回信中这样写到:“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所提的问题我想可能是许多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大学参加活动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锻炼人的许多能力,如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但是要记住,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活动要适量,不能因此而耽搁学习。勤奋是一种美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不想让别人轻视自己,自尊心强,这说明你有上进心。你内向,但并非不能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信你会交到真心朋友。心态很重要,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快乐生活,愉快学习。生活是艰辛的,生活就要面对一切挑战,人人都一样,千万不能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一定要勇敢地快乐地面对这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通过交流,这位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树立起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究竟是怎样取得的”以及相关科学家的事迹文献和视频后,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如格物致知、合作、创新、锲而不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等,学生树立起对人生和事业的积极看法。有位学生这样说:“阅读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我才深知科研道路的艰辛不易。一项伟大的发现背后,一定有数个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我们应该心存善念,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要像他们学习,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还有的学生在学习总结中这样写到:“让学生表演关于“三羧酸循环”的节目是多么的富有创意。我不会忘记那一幕,那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节课[6]。我还从来没有想过用节目表演的形式来讲解那么抽象的三羧酸循环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娱乐的同时学到了专业知识,我很喜欢。如果老师没有给予我们机会,我们怎么会将三羧酸循环的原理、应用、意义活学活用呢,三羧酸循环节目的编排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三羧酸循环的各个环节和产物以及与其他各种物质的代谢、转化、循环等知识,现在我们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二)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提升了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通过问卷星进行了匿名调查,结果显示,实施课程思政后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满意度提升至89.01%。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在学习各方面的对比见表1。
表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前后学生学习情况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