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地协调观培养 完善地理课堂教学
2020-06-10吴迟
吴迟
【内容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四大地理学科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基本价值观念。随着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地理学科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自然应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从而发挥其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作用。本文将分析人地协调观的內涵,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培养现状,提出有效对策加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人地协调观 培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为了发展不惜破环自然环境,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却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强,突发性灾害增多。人地协调观虽然是一种观念,但是通过对该观念的树立与培养,其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促使我们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的保护。高中地理学习作为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树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人地协调观,由“人”“地”“协调”三个要素构成。“人”指的就是我们人类及人类活动;“地”指的就是地理环境,即人类现在所生存的这个地域空间;而“协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协调一致。因此,将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知道人地协调观的含义就是人类在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中要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点及规律,人类活动要在尊重规律,适应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价值观念。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这一基本的价值观念贯穿着整个地理学习全过程,因而在地理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有效落实。而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合理正确地帮助学生培养人地协调观。
1.重视程度不高,流于形式
人地协调观这一价值观念,属于思想层面的内容,是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地形成和内化在学生心中的。这一过程是缓慢的,不是依靠老师一两节课就能够形成的,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高中阶段学业相对繁重且课程时间较紧迫,高中教学的目的也更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和学生成绩的情况,所以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老师主要讲解学科知识点以及教授学生应对题目的解题技巧,而往往利用很少的时间向学生传授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或是迫于课程的要求而流于形式地向学生讲授该观念。在老师这么不重视的情况之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很难将该观念内化于心而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可能仅局限在知道有这个内容的基础上但并不了解。
2.培养的方法存在问题,效果不好
正如前面提到的,人地协调观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要真正影响学生及让学生将其消化后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不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地单向灌输就能达到的。思想观念的东西往往是复杂的,难以控制的,需要学生理解并认可,进而形成自己的内在理念。而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的方式单一且不够实际,学生仅仅是从老师口中知道了人地协调观这一观念,而并不能将其实际化,不知道如何具体的表现出来。老师只是单纯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反而令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更不利于该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方法存在问题,不仅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观念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有效对策
正确的方法才能促进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来引导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
1.重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也是地理学科素养的一部分,区域认知强调的是人类要懂得分析各地区的特点,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及具体情况去利用和改造环境,注重的是对一个区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综合思维要求的是人类要懂得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全面,才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其实是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掌握了这两项能力,学生才能从具体的现实中分析地区的发展变化是否与地区的特点和情况相适应,人为活动对区域的影响是否有考虑全面及综合分析了各要素,进而对区域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有一定的预测和分析,判断区域是否会产生人地间的矛盾,进而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这样有利于“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在人类活动中得到遵循,促进区域合理发展,避免破坏环境的平衡。因此,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先注重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再通过这两方面的能力去思考人地间如何协调的问题①。
2.采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前文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方面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际联系,一味向学生灌输观念且不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境教学,通过现实中的典型人地关系的例子,为学生创设可感知的情境,让学生可以从具体的实际中去体验和思考。价值观念的内化是需要通过感知、理解和内心接受的。在具体情境引入后,学生对老师所提到的人地协调观不再仅仅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而是有具体事物的情景。在具体的情境下,老师要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有方向地去思考和探究,转换角色多角度去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之后,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发表见解,老师引导和启发的形式,不断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进而将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学生心中得以形成和固定。在这种情形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灌输的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教学过程不在枯燥无味,而是有效地落实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②。
3.积极开展利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实践活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毕竟还是停留在理论方面,很多的资料和数据都是从书籍和网络获取的,即使老师创设了情境,可还是缺少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发现身边人地关系存在矛盾的情况,并且学会如何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样才能将人地协调观真正发挥效用。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城市的工业聚集区或是农业种植区等区域进行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询问相关人员、查找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等方式调查是否存在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情况,将自己的人地协调观继续深化并外化为具体的行动,这样才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的目的③。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长远意义。老师在对学生的观念培养上不可流于形式,而是要注重方法,将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共同努力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注释】
① 李云志.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 当代教研论丛,2019 (09):96+115.
② 谭洪.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9(16):74-75.
③ 谭林. 解决“人地协调观”教学问题的培养路径[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1):1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