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在小儿肠造口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6-10刘宪珍
刘宪珍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延续性护理是以行动设计为前提,保证患者可在不同场所、相同场所不同科室,获取协调性和连续性护理服务,既可促进患者预后恢复,还可节约医疗费用。特别是在肠造口患儿中,由于术后恢复时间为3-6个月,待营养状况恢复后方可执行关瘘术,且患儿多为新生儿,皮肤较为娇嫩,若护理不到位则易发生肠造口并发症,难以和预期效果相符合[1]。择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施行肠造口术患儿共65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择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施行肠造口术患儿共65例,划分为常规组(32例)和延续组(33例)。常规组男女患儿比例为18:14;年龄中间值为(1.43±0.28)岁。延续组男女患儿比例为17:16;年龄中间值为(1.41±0.23)岁。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65例肠造口患儿中,23例为先天性巨结肠,15例为新生儿肠穿孔,18例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为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1.2 方法
常规组仅为术后常规护理,涉及出院指导、电话随访。延续组是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术后延续性护理,详细为以下内容:(1)在院培训。术后应向患儿、家属全方位开展肠造口术后护理培训,直至家属完全掌握造口更换技术。(2)出院1周内由责任护士开展电话随访工作,详细评估患儿状态患儿出院时有无发生造口并发症、家属造口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等,并建档立案[2];建立微信互动群,通过群内各病友间的互动,相互传授造口护理知识。(3)出院1个月。指导患儿复查,再次做好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若针对术后并发症、护理难度较高的患儿,应明确诱因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小儿肠造口期间极易面临肠脱垂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若存在肠脱垂问题应立即采取手法复位操作,若肠管出现发黑发紫的现象,应立即到院处理;于患儿安静条件下,可取纱布(已用生理盐水浸湿)覆盖脱垂造口,起到造口回纳的效果,还应预防患儿腹泻便秘、上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必要时还应采取腹带加压包扎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涉及刺激性皮炎、机械性损伤、肠脱垂。②比较患儿造口袋更换时间、更换间隔时间[4]。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x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
2 结 果
2.1 比较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常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25%,延续组为9.0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n、%]
2.2 比较患儿造口袋更换时间、更换间隔时间
延续组造口袋更换时间和更换间隔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患儿造口袋更换时间、更换间隔时间[n、±s]
表2 比较患儿造口袋更换时间、更换间隔时间[n、±s]
组别 造口袋更换时间(min) 造口袋更换间隔时间(d)常规组(n=32) 18.5±0.5 1.1±0.1延续组(n=33) 10.2±0.1 4.2±0.5 t值 93.4731 34.4038 P值 <0.05 <0.05
3 讨 论
小儿肠造口术是现代医疗中常见术式,也是挽救急腹症患儿生命的首要治疗方式,常见需施行肠造口疾病有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肠穿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等。同时,该类手术为暂时性肠造口,术后可依据患儿恢复状态择期开展肠吻合术,但在此过程中,患儿和家属会因护理知识的缺失,使之面临造口并发症,影响二次手术。而延续护理是对院内护理服务的延伸,通过对肠造口术患儿施行专业化医疗服务、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操作,既可实现院内和院外护理的有效衔接,还可预防造口并发症,促进患儿预后恢复[5]。本课题可知,常规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25%,延续组为9.0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延续组造口袋更换时间和更换间隔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综上,肠造口患儿中,术后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或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预后恢复,还可有效缩短造口袋更换时间,延长更换间隔时间,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