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
2020-06-10丁伯霞张岚香刘成琳
丁伯霞,张岚香,刘成琳*
(1.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市南区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错误的生活方式、遗传、年龄等因素均可诱发糖尿病,多食、多饮、多尿、四肢无力、消瘦为该病典型临床表现。就目前来看,糖尿病仍旧缺乏根治措施,只可通过给予患者相关药物来控制其自身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以延缓疾病发展。由于很多患者因对自身疾病了解程度不足,再加之反复入院治疗、长期生理不适感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其出现程度不一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会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更是降低了总体治疗效果[1]。因此,临床中务必要给予糖尿病患者相关护理措施,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使其以正确的形态面对自身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0月份-2019年10月份选取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38±9.72)岁,病程(7.49±1.21)年。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52±10.08)岁,病程(7.52±1.19)年。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且未合并其他器官病变,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普通护理,包括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给予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加用心理护理:
①护理人员应尽量将医学术语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述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遵医嘱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可通过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糖尿病教育手册等方式,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其产生内心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并多采用安慰、鼓励性语言,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②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及时向其汇报患者病情,叮嘱患者家属对患者多加探视,使患者感受到家属的爱护与关心,从而缓解其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交流,通过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如患者自身条件允许,护理人员可鼓励其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其适当运动可放松其精神状态,并提高其机体免疫力,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务必要有家属陪护,以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
1.4 疗效评价
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SAS、SDS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轻微,心理状态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S A S、S D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 41 78.29±5.13 81.08±2.46观察组 41 60.86±4.24 63.98±4.02 t-16.769 23.232 P-0.001 0.001
3 讨 论
伴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之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使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且危险性较高,一旦血糖控制不当,则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很多患者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总体治疗效果均可造成影响。
据相关文献报道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并提高总体治疗效果[3]。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心理状态及临床诊断,采用多种方式,将患者心理状态与行为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保障总体治疗效果。在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了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仅采用普通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将心理护理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是切实可行的,此种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升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以为临床后续治疗工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内心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总体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