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
2020-06-10苗芳元孙林洁
苗芳元,孙林洁
(青岛城阳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山东 青岛 266000)
下肢骨折多由于意外暴力引起,患者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活动障碍,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是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下肢血运,加速新骨形成,恢复患肢肌肉、关节和其他组织的舒缩活动[1]。然而,骨折所造成的疼痛是持续且剧烈的,部分患者由于对疼痛存在严重的恐惧感而出现恐动症。恐动症是指个体因持续疼痛而导致疼痛敏感性增强,进而对躯体活动产生的一种非理性的、过度的恐惧[2]。患者表现为不敢或不愿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这可能与担心活动会加重患肢疼痛,或担心活动会导致骨折部位的再次损伤有关,不仅造成患者对术后功能锻炼错误的认知和消极的行为,影响下肢术后的功能恢复,还可能加重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患肢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瘢痕粘连、关节强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思维,从而改变其情绪和思维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本文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恐动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创伤骨科于2019年收治并行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97例,其中男56例,女3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均为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和髋骨骨折。患者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下肢骨折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诊断证实;(3)排除伤前合并有肢体活动障碍者或肌力异常者;(4)排除有精神病病史者或一个月内服用过抗焦虑、抑郁药物者;(5)排除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6)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采用恐动症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恐动水平。
1.2.1 恐动症
采用恐动症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患者对腰腿活动的畏惧行为,包括17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17~68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被测试者的恐动程度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双人核对数据后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恐动症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恐动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试验组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的恐动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恐动症评分的比较
3 认知行为干预
3.1 认知干预
患者入院后,了解其一般情况,包括受伤原因、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无陪护人员等,动态地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况。根据评估和掌握的情况选择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交流中了解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认知和态度,对于对功能锻炼存在错误认知或不愿配合的患者,应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患者介绍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恐动症的概念和对疾病预后造成的不利影响,交谈过程中注意耐心倾听,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答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早期功能锻炼的信心,提高其依从性。
3.2 行为干预
通过床边一对一指导,教会患者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以放松情绪、缓解疼痛的方法。方法如下: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有意识地放松—紧张—放松身体的肌肉群,可从上肢到头颈部、躯干,再到下肢,通过控制心理和生理活动来改善紧张、恐惧情绪。练习过程中可播放轻松柔和的音乐,幻想愉快的画面和场景,以缓解不良情绪,减轻疼痛感。
4 讨 论
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康复的重要阶段,功能锻炼的不依从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导致关节和肌肉的废用、萎缩和粘连,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后的活动,严重者还可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有研究表明:约80%的恐动症患者坚信活动会加剧疼痛,会影响疾病康复,甚至将疼痛信念扩大化,形成认知的恶性循环,其恐动程度越严重,活动时的疼痛感受就越强烈,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就越差,直至造成失能或残疾。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和信念来改变其消极行为。本文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通过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恐动水平,提高了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了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