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生活,深化古典诗词的主题整合

2020-06-09朱莉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联系生活小学高年级

朱莉

【摘  要】古典诗词意境深远、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基于此,古典诗词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一项重点教学与学习内容。古典诗词与现实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诗词描写的内容与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某一景致、某一事物融合到一起,并运用主题整合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古典诗词;主题整合;联系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知识形式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小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虽然诗作均出自古人之手,但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全将生活中的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信念转化为短小精悍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提炼出每一首古典诗词的生活主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氛围当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教学目的。

一、民俗主题,深入解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如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端午节,相传是为了战国时期的屈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文时,往往将一些传统节日融入诗词当中,并寄思于一种爱国情怀、思乡情怀或者高尚的人文情怀。比如,描写清明节的《折桂令·客窗清明》、描写元宵节的《解语花·上元》、描写端午节的《端午》、描写七夕节的《他乡七夕》等,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描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诗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词内容,向学生讲述诗词中某一个节日的由来与相关的历史典故,使学生在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同时,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比如,以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全诗内容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古诗开篇题目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有关文献记载见于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当中,在重阳节当天,民间有登高的风俗,而且要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由于九月初九的谐音是“久久”,因此,有长长久久之意。”当学生掌握了重阳节的由来与民俗习惯后,在每年九月初九到来时,能够与自己的父母度过一个开心团圆的节日。这种在古典诗词中提炼节日民俗主题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生活主题,真实体验

对学生而言,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因此,对生活的适应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古典诗词,既包含了生活哲理,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古典诗词知识时,可以采取生活体验的方式,根据诗词中的主题,引领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典诗词的印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以宋代翁卷创作的《乡村四月》为例全诗内容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坡与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四月来到时,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简短的四句诗词,诠释出了较大的信息量,将春暖花开的四月乡村描写得惟妙惟肖,将农民的一举一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身居城市的学生来说,对乡村的概念比较模糊,多数学生对乡村的景色以及农民辛苦劳作的景象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引领学生来到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庄以及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感受近年来乡村的巨变,亲眼观看农民耕种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开阔了视野,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大有裨益。

三、风景主题,诗情画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各地标志性建筑或者风景作为主题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的创作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受融入诗词当中,这些风景在诗人手中不仅散发着艺术气息,而且风景的历史价值也得到了凸显。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描写风景的古典诗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标志性风景的图片与文字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领略大好河山壮景的同时,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以唐代刘禹锡创作的《望洞庭》为例,全诗内容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释义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打磨的铜镜一样,平滑而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透过诗文,可以看出作者刘禹锡的细腻情致,将洞庭湖的景致描写得秀美诱人,尤其最后一句的拟人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当教师讲述了这首诗阐释的意境后,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洞庭湖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正确引导学生,要保护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繁荣、富强。

四、气节主题,催人奋进

有许多古典诗词,字里行间都透射出诗人热爱国家的民族气节、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坚毅品格,教师在讲授这一类诗文时,应当将诗词内容中作者的正向秉性与气节提炼出来,向学生灌输,使学生受益匪浅,并在现实生活当中给予他人或者社会更多的正能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且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比如,以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创作的《石灰吟》为例,全诗内容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甘愿将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如其人,于谦一生光明磊落,因此,在其过世后,于谦名垂千古,受人敬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引用古代或者现代一些刻苦学习的经典范例,通过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应当养成一种自强独立的性格,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回避,做一个性格坚韧、勇敢担当的人,以获取更多人的信任与赞赏。

五、情感主题,斟字酌句

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古典诗词大多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真情实感,或喜或悲,或忧或愁,或乐观或惆怅,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词,将其中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并引导学生快速找到诗词中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古典诗文的技巧,同时,能深入了解和体会诗人创作诗词时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生理发育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感性思维往往高于理性思维,结合这一点,教师可以将提取出来的情感主题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教会学生如何增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如何有效地控制过激情绪,进而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比如,以唐代张籍创作的《秋思》为例,全诗内容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诗人张籍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映射出远在他乡的游子张籍内心深处的浓烈思乡之情。学生可以通过诗词内容,走进诗人张籍的内心世界,进而联想到自己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联想到父母的恩情,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六、结语

小学古典诗词涵盖的主题内容较多,但是,每一个主题都是积极正向的,都能够指引学生在感受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与艺术魅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燕.融通生活,深化古典诗词的主题整合[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9(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联系生活小学高年级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趣从诗中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