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20-06-09冯绮虹
冯绮虹
【摘 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在小学体育课堂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最后适当探究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时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感觉统合训练;可行性;研究
一、对小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一)学龄期仍是可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年龄段
调查研究表明,儿童在6岁前属于感觉刺激的最佳阶段。因为3~6岁的儿童身体发展迅速,感官非常敏感,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都是全球大多数国家教育工作中非常注重的一项任务,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当前很多国外发达国家都将感觉统合训练列入幼儿园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我国也有很多城市,如北上广、厦门、天津、南京、西安等多个城市也都不断地建立起预防儿童统合失调的机构,目前已经开始深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感觉统合训练并不是只对6岁之前的儿童适用,而是不同阶段的研究采用的理论存在差异。
有研究表明,儿童在3~7岁之间是感觉统合正常发展的时期;心理学研究显示,在10岁前都是儿童神经系统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段。有运动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儿童动作灵敏性能力的年龄变化区间是:5~6岁空间分化能力显著提升、7~10岁能力提升最快、10~12岁属于稳定发展期、14~15岁增长缓慢、16~17岁达到成人水平。同时人类的大脑通常都是在12周岁以前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所以可以得出,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也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较高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很多儿童在城市中受到可活动区域减少、出游机会少、生活限制等各方面因素,使儿童的感觉化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特别体现在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方面的学习上,导致出现感觉统合失常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外研究统计表明,在学习存在障碍的儿童中涉及感觉系统失调的儿童所占比例高达一半左右;正常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占比接近1/4。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国内很多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调查。对某市城市生活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发现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占比为7[∶]20,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对某市多所小学学生的调查中得出,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占比约为35%,这些儿童中表现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占比为10%左右。从上面的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实现感觉统合十分困难,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这两个阶段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感覺统合失调问题。所以,在幼儿园时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其感觉能力的发展是促进儿童智力增长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小学生将以前不良的习惯进行改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二、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可行性
(一)把适合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引进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项关键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引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乏味的状况,从整体上建立了更符合现代化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小学体育课程中教育部没有为教师制定过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教学。
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高效的运用训练矫正问题的方法,该方法能将体育、心理、行为、生理、训练等多种学科充分结合,并有效融入各种体育游戏中,以此提升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当前适合小学生在体育游戏课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教学项目有平衡台、圆木马吊缆等。
(二)利用已有的体育器材设计感觉统合训练
近年来我国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对该理论的项目和内容不断进行丰富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感觉统合训练的各项实施原则,有效利用本校已有的各种体育教学器材对小学生进行有关感觉统合专项训练。可以和传统的单一练习项目相结合,如链球、羽毛球等,设计出符合学生喜好并有利于提升其感觉统合能力的体育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将传统的单一化体育项目的功能和体育器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宽,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感觉统合训练能力的增加。
体育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游戏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体育器材自身的鲜明特点,分析小学生性格、年龄、学习能力等特点,基于体育教学游戏性和乐趣性原则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创新特点的感觉统合训练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彻底过去机械化练习的教学项目。应用新的感觉统合训练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每位学生多种感觉(如平衡感、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的提升,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重视常见体育项目教学中的感觉统合训练效应,以下内容要详写,哪些常见体育项目,要进行何种相对应的感觉统合训练,如何实施(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小学阶段相对应学生掌握是什么,小学阶段是指一二年级(水平一)三四年级(水平二)五六年级(水平三)不要泛泛而谈。
在研究感觉统合与体育项目的关系时,从中有关运动生理学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相对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多种体育项目如跳水、体操、滑雪等都对参加者的前庭功能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参加者自身的前庭稳定性都会有很明显的提升。对应的,实际运动情况分析表明,当参加者的感受器功能增加后,其运动能力亦会有相应的提升。
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对于篮球位置、方向等的不断变化,球员身体中的感受器会自觉开始运作,感知篮球的各种变化,会对人的感觉统合能力起到很大的训练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综合教学中应该强化常见体育项目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训练效应的重视。
三、把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一)形成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的体育教学科学体系
虽然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促进学生感觉系统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以及对适合学生感觉统合训练的运动项目筛选工作中不能随意地选择体育项目。应该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科学划分,并充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最高效的体育项目,逐渐建立一套基于小学生感觉统合训练的科学教学体系。
(二)体育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当前对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体育游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多种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感觉统合训练是多种学科相互融合才可高效运用,其中涉及体育教育学、行为学、生理学、训练学等。所以,在开展这样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学中体育老师具备相应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融合了多门学科教学模式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前专门学习有关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要把体育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有机结合
感觉统合训练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相比其他文化课程教学,体育教学的典型特征就是技能性,即体育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相关认知性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对自身体能、技能、行为等方面的增强。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和学的重点都可确定在学生身体的练习工作中对学生运动量的培养和对运动项目技巧的培养,表现为在实际的小学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保证学生多方面同时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忠华.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3).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