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2020-06-09傅海燕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傅海燕

【摘  要】过去,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方法往往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个人潜质与优势无法发挥,思维拓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对数学成绩的提高极为不利。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主观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体发展;教学方法

一、手脑并用,自主探究

初中数学涉及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运用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脑海当中极易对数学基础知识形成短暂记忆,导致基础不牢固,给后续学习造成障碍。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逐层揭开数学知识的神秘面纱,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稳固,进而对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理论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三根一米长的细绳,分别将直线、射线、线段表示出来,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点评。学生甲将一根细绳平放在桌面上,两端没有端点;学生乙将一根细绳的一端固定在椅子上,另一端没有固定点;学生丙将一根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把椅子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固定点,由此可以判断出,三名学生都是通过自主探究,分别将直线、射线、线段表示出来。

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基本概念,直线两端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射线就是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侧的部分,这个点就是射线的端点,射线只有一边是无限延伸的,长度不可测量;而线段则是两端都有端点,不可延长,与直线、射线的性质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深其基础知识印象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设置随堂问题是数学教学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质,教师应当设置一些启发式问题,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过程当中,能够将以往学过的数学知识点串连到一起,并针对教师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与全新的解题思路,进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学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针对基础概念,设置一个随堂启发式问题,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平面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内点的坐标具有哪些特点?”当学生接收到这个问题时,即刻进入课堂思考状态:首先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分别标注出四个象限的位置;接下来,逐一对每个象限中点的坐标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思考完毕,教师选择学生代表回答该问题。学生:“第一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二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负数;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点评,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以及讨论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

三、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初中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衍生出许多数学习题,每一种题型的难度各异,尤其是对于一题多解问题,学生极易陷入解题瓶颈,混淆数学知识点。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解题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教师在随堂训练时,可以列举一些一题多解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拓展解题思路,并运用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解出正确答案。

例如,已知在⊙O中,AD为直径,BC为弦,AD⊥BC,E为垂足,由这些条件能推导出哪些结论?教师根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该问题,虽然解题过程有所差异,但是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大家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该问题。一是从相等的线段角度出发;二是从相等的角予以考虑;三是从相等的弧度出发;四是从全等三角形的角度出发;五是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出发。相等的线段是OA=OD,BE=CE,AB=AC,BD=CD。相等的角是∠AEC=∠AEB=∠BED=∠CED=∠ABD=∠ACD=Rt∠, ∠ABC=∠ACB, ∠DBC=∠DCB, ∠BAD=∠CAD, ∠BDA=∠CDA, ∠BAD=∠BCD。相等的弧是:弧AB=弧AC,弧BD=弧CD,弧ABD=弧ACD,弧ABC=弧ACB,弧BAD=弧DAC。全等三角形是ΔAEB≌ΔAEC,ΔBED≌ΔCED, ΔABD≌ΔACD。相似三角形是ΔABE∽ΔACE∽ΔCDE∽ΔBDE∽ΔABD∽ΔACD。学生如果从这些角度考虑问题,不仅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同时,也会对类似的数学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为学好数学知识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四、结合生活,引发共鸣

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生活中的轴对稱图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楼房建筑、座位排序中的应用以及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等概率事件等,都属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案例。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结合数学知识点,将其与现实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个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关联到一起,让学生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对学生清晰直观地掌握数学知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心勾股定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该定理延伸至现实生活当中。

例如,木匠在做木工活时,如果一些大型板材需要设定为直角,而现有的角尺无法完成大型板材的测量工作,此时,就会借助于勾股定理,取一个直角边为3米,另一个直角边为4米,斜边为5米的三角形,大型板材的直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生活中的实例利用视频教学课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认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构建一个互动、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划分应当遵循“能力均衡”的原则,即学习能力强与数学成绩相对较差的人数比例尽量保持均衡,这样一来,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才能对等。然后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围绕同一个学习任务展开讨论,接下来,在每个小组中选择1~2名学生代表回答最后的答案,根据小组成员问题回答的准确性评选出优胜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针对小组成员的质疑,应当及时予以解答。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合作学习小组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如将8a3b2+12ab3c分解因式的解题步骤是8a3b2+12ab3c=4ab2·2a+4ab2·3bc=4ab2(2a+3bc),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分解因式的步骤,能够发现哪些规律,然后请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一般步骤是什么?”当各个小组接收到这个任务时,随即进入讨论状态,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能够快速得到最后的答案。当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小组成员当中选择学生代表将讨论结果公布于众。最后,教师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即利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先确定公因式;第二步是将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式子的积的形式;第三步把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各项余下的式子保持原来的和差形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技巧,为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语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不仅能够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而且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提升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远胜.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商情,2019(36).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