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脑脊液引流量对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0-06-09袁小强廖光辉赵加伟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池脑积水引流术

袁小强, 廖光辉, 赵加伟

(东莞市中医院 外科, 广东 东莞523000)

脑室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病, 占亚洲脑卒中发病的25% ~55%, 占欧美脑卒中发病的10% ~15%[1-2]。 其中, 自发性脑室出血起病急, 致死率、 致残率高, 占脑室出血的30% ~60%, 约有35%的患者出现脑积水[3]。 脑脊液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 包括脑室外引流术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不仅有助于将血性或炎性脑脊液引流至颅外, 也可用于监控颅内压或行鞘内治疗, 是脑室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 已得到神经科医师广泛认可, 但多少脑脊液引流量对患者更有利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不同脑脊液引流量对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7 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均行脑脊液外引流术, 其中脑室外引流术46 例,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21 例 (其中1 例为脑室引流管脱落, 改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1 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引流不畅, 更换部位后再次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男性38 例, 女性29 例; 年龄22 ~88 岁; 未开颅58 例, 脑室镜下血肿清除9 例。 A 组(37 例): 日平均引流量≤250 mL; B 组 (30 例): 日平均引流量>250 mL。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随访并记录1 年。

1.2 引流方法

1.2.1脑室外引流术 术前CT 扫描定位, 中线旁2.5 cm、 冠状缝前1 cm 处, 选择非优势半球的额叶入路, 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 指向双侧外耳道假想联线, 导管置入深度自头皮算,不超过7 cm, 引流管经皮下潜行3 ~5 cm 后引出, 外接脑室引流瓶, 引流管最高点位于侧脑室平面10 ~15 cm。 当右侧脑室铸型、 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等原因不宜穿刺时, 改左侧额叶入路, 也可双侧置管引流。

1.2.2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患者取左侧卧位, 屈颈、 屈髋、 屈膝, 选取L3/L4间隙为穿刺点, 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装置, 以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 右手持20号硬膜外穿刺针垂直穿透皮肤后缓慢进针, 进针约5 cm 后有落空感, 抽出针芯, 可见脑脊液流出, 缓慢置入硅胶引流管到蛛网膜下腔间隙4 ~6 cm 左右, 拔除穿刺针, 固定引流管, 覆盖无菌纱块, 胶布固定, 接脑室引流瓶。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定期复查头颅CT, 血肿基本清除、 脑脊液澄清时夹管24 h, 无异常后拔管, 并记录引流时间。 术后2 周, 采用格拉斯哥意识评分法 (GCS) 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 个月,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 (GOS) 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GCS 评分越低, 患者的昏迷程度越严重;GOS 评分越低, 患者的预后情况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引流时间比较

术后2 周, 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后3 个月, 两组患者的GO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 组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引流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引流时间比较 (±s)

组别 n 术后2 周GCS 评分(分) 术后3 个月GOS 评分(分) 引流时间 (d)B 组 30 13.77±2.49 4.53±0.86 5.37±0.76 A 组 37 13.78±1.81 4.76±0.49 6.86±0.67 t 0.019 1.376 8.523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 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脑积水发生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脑积水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血红蛋白和铁离子学说、 蛛网膜下腔纤维化学说、 炎症及纤毛学说等[3]。 脑脊液外引流是治疗脑室出血的重要手段, 能够引流血性脑脊液, 减少破碎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毒性刺激, 减轻感染[4], 并促进脑脊液的生成、 循环和吸收, 从而改善脑组织缺血、 缺氧状态, 减轻脑水肿, 对降低脑积水、 脑梗死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5-6]。 关于脑脊液引流量多数认为不超过500 mL, 控制在200 mL/d 左右, 也有研究[7]认为300 ~400 mL是安全的, 关于多少脑脊液引流量对患者更有利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支持。

本研究中, 67 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均行脑脊液外引流术, 结果显示, 术后2 周, 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术后3 个月, 两组患者的GO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 组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 脑室出血后脑积水等所有并发症的出现, 均由血液刺激引起, 脑室外引流能够减少血液的刺激, 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那么, 自发性脑室出血者血性脑脊液引流越多, 脑积水发生率是否越低,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说法, 但这种观点是在匀速引流且不过分引流致脑室塌陷的前提下, 即保留约100 ~150 mL 脑脊液, 毕竟引流量过多、 脑室塌陷引起的硬膜下/外血肿、 反常性脑疝等是致命的。

综上所述, 脑脊液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疗效确切, 脑脊液匀速引流且脑脊液每日总量在400 mL 以下是安全的, 在此范围内脑脊液引流量越多, 带管时间越短, 1 年内脑积水发生概率越低, 且不会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猜你喜欢

大池脑积水引流术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神经外科腰大池引流患者症状发生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头面部撕脱伤创面临床观察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