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建构角度谈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
2020-06-08周丽坚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策略,提出从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和实验观等建构角度开展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建议,巩固化学知识,改善复习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观念建构 初中化学 复习课教学
复习即为再一次学习,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存留时间更长。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从观念建构角度出发,为复习课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其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中考。
一、从元素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
元素观即为对物质组成成分的基本看法,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认识常见物质的变化规律与性质。在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从元素观建构角度切入,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是由一百多种不同的元素所组成;同种原子的总称是元素,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与符号,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通过元素周期表体现;在化学变化中整体元素是保持不变的,只是化学元素在反应中重新组合为新物质。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先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哪些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原子的结构怎样?构成微粒有什么特点?元素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原子是怎样变成离子的?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式有什么意义?怎样根据化学式计算某物质的化学式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元素观建构角度开始复习。接着,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带领学生进入原子内部结构的复习,引导学生交流、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然后在课件中展示水的组成与构成,使其回顾元素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组成化学式。讨论:元素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是什么?引领他们指出元素与原子间的关系,梳理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从元素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知道宏观元素组成物质,微观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进一步完善元素观念体系,同时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二、从微粒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
微粒观属于人们对物质微粒的基本认识,从离子、分子、原子等视角认识化学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现象与用途。在具体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从微粒观建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认识到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原子不仅可以直接构成化学物质,还可以构成分子,通常情况下,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保持不变,分子发生变化。
在《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中,教师需明确构成微粒观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离子、分子与原子,这些知识囊括在水的组成、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与電解水实验等,虽然显得较为分散,但是各个知识要点均蕴涵着不同水平与层次的微粒观,指导学生围绕“水”将零碎的知识有机整合,让他们从整体上建构微粒观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将水的具体知识与所对应的微粒观建立联系,如:分子的特征与水的天然循环与三态变化相对应;化学变化是微观粒子内部结构或组成的变化,即物质内部原子发生变化,与电解水实验相对应;溶解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是离子变化,这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所对应,等等。然后在复习中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促使他们结合教材资料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认识到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三、从变化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
变化观指的是人们对常见物质及变化现象的主要看法,通常表现为从分子、原子层面解析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与元素观、微粒观相比表现得较为显性和直观。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变化观建构视角进行复习,让他们了解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变化;物质变化能够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类;化学变化通常都表现为能量的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条件的改变能让化学变化朝预期方向发展。
例如,在复习“溶液”的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海水晒盐”这一实例营造变化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与回顾和溶液相关的知识,包括溶液的分离、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结晶和饱和溶液等,并搭配问题:海水中的氯化钠怎么提取?是什么变化?蒸发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会怎样变化?剩余的溶液中还有哪些溶质?为什么这些溶质在食盐结晶过程中不会结晶出来?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接着,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溶液:稀盐酸、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等,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如何得到的吗?组织学生采用实验的方式来研究,把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每个小组分别选取一组物质:硫酸铜、食盐、高锰酸钾;品红、蔗糖、锰酸钾;氯化铁、氯化铜、纯碱等,指导他们观察变化和归纳结论。
如此教学,教师指引学生从变化观建构角度复习溶液的相关知识,加强他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使其进一步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并练习在实验目的导向下分析实验现象。
四、从分类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物质是有很多类别的,分类观也是基本观念之一,主要用于学习与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依据一定规则将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变得更具规律性与系统性。教师应指引学生从分类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使他们明白分类属于科学思维方法的一种,可以把多样性物质的研究变得简单化;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通过分类可以有效把握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以《常见的酸和碱》复习为例,教师先提问:常见的酸与碱分别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观建构角度研究浓盐酸、浓硫酸、氢氧化钠和强氧化钙,让学生在表格中分别填写化学式、俗称、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溶质质量和是否具有挥发性等,同时巡视情况发现疑点及时点拨补充。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试剂瓶会出现什么现象?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热,稀释操作的要点是什么?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手触摸,溶液溅到皮肤上该怎么处理?酸和碱的区分标准是什么?让他们深化认知酸和碱的分类标准。之后,师生共同小结酸和碱的通性以及根本原因,提示:教材中实验涉及的反应基本类型有哪些?各自对应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答案,复习本课题的内容。
这样学生从分类观建构视角复习酸和碱的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常见的酸和碱,区分酸和碱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的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溶液的酸碱性及强弱的判断方法。
五、从实验观建构角度展开复习
初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对于实验也不陌生,实验也是复习课中的重中之重,实验观包括化学研究中的实验现象、操作及运用,表现为自觉主动设计、操作实验探索化学现象。在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基于实验观建构角度进行复习,促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手段;学会全面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严谨有序、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结果,把观察和思维有机地整合并通过实验探究化学的奥秘。
在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复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然后将蜡烛点燃,认真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各自的看法。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重点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其中在实验设计上,要求他们从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着手,而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与观察角度,着重引导他们完整、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同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试管为例,通过摆放位置、加减液体、改变导管数量、加减胶塞和调整酒精灯位置等,巧妙地把实验技能中的零碎知识整合在一起,帮助他们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
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从观念建构角度开展初中化学复习课,是一个新的尝试与突破,教师在运用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和实验观等不同建构角度复习化学知识,帮助他们建构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周丽坚(1977—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