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0-06-08马义成

考试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语文教学小学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改革创新的呼声愈发高涨,当前教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这就导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诸多问题。故事教学法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很少应用故事教学法。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教学法;小学生

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也在致力于创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在教师们不懈的努力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变化,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们在讲述语文教学内容时,依旧根据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等要求按部就班地去灌输学生应该了解、学到的知识,这就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重,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不上来。小学生由于认知有限,与枯燥的知识相比,小学生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吸引,为此,通过讲述故事来帮助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可能更有效果。新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细分为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背后都体现出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但是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故事教学法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們没有意识到故事教学法对小学生学习的价值与重要性。教师们对故事教学法的开展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领悟到故事教学法的精髓。当前教师们和研究学者对故事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正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们在开展故事教学法时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不可预测的状况。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将故事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分析研究。

一、 故事教学法内涵

故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故事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故事的选择与表达。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定义,但其含义大多有相通之处,从内容上看,故事都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蕴含着明确的道理,很多道理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相关联的;从形式上看,故事是抽象的,往往设有悬念,这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对小学生来说好奇心是激起其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力。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故事教学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将故事穿插在重难点知识中,达到帮助学习理解知识的目的;二是给学生讲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故事,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三是将小故事安排在课堂中间,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些都充分利用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特点,但是为了将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去深入研究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价值

(一)故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控力较为薄弱,他们正处于训练认知、思维、理解等能力的黄金时期,他们想象力、创造力更为凸显。故事教学法恰好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故事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完成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和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去理解知识的含义,还能够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集中、不溜号,另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对小学生的想象力起到保护作用,引导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故事教学法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故事是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往往通过对故事的学习来识字、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懂得生活的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本身就包含着诸多故事,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法更能够彰显出语文这一学科独特的魅力,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实现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另外语文中包含诸多的情况,而故事的存在恰恰是情感得以体现的途径与方式,学生也恰好可以通过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来与自身达到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学阶段就打好基础,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是有利的。

(三)故事教学法铸就新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往往存在抵触心理。在故事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与学生开始互相探讨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增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对老师不再仅仅是畏惧,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了一些平等与和谐。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肯定与提高,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对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策略分析

故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选取故事,为此,教师们在故事选择上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首先,教师选取的故事需要具有趣味性。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采取故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原本枯燥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教师选择的故事需要贴近实际生活,故事情节要有跌宕起伏的变化,故事人物要活灵活现,故事语言要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去认真听下去,从而激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选取故事时需要时刻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还需要通过故事引导小学生学习,教师选择的故事不能过于深奥,亦不能过于浅显,要确保小学生既可以听懂故事,又能够从故事中引发思考。另外教师选取的故事需要具有针对性。故事是以学习知识为背景的存在,为此教师选择的故事不能脱离所要讲解的内容,要确保学生能够在故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如果故事只是单纯的故事,缺乏与所要讲解的语文知识的关联性,那么这个故事无法发挥其作用甚至起到降低课堂价值的效果,故事教学法则失败了。为此,教师要明确故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的存在都是围绕课堂教学而展开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将故事贯穿到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帮助小学生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为此本文接下来重点阐述如何将故事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

(一)将故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恰当环节穿插适当的小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开始每一堂新课时,用故事作为课程的引导,以此激起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玩心更重,自制力更差,长时间枯燥的语文课程并不能确保小学生的精力集中,在课程的前几分钟小学生的精力往往都比较集中,为此教师需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讲授课程之前,先讲解一个有趣的、与课程有关的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小学生对本节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学知识有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或者诗句,教师可以在这些难懂的地方添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小学生缓解学习较难知识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起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结束每一堂课程的讲解,这个故事是对本節语文知识学习的回顾与延伸,帮助小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帮助小学生开拓学习语文的视野和思维,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在教学内容中设置故事情节

对于较为复杂或者枯燥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为其设置相应的故事情节,目的是增强趣味性,加深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这些故事情节是教学课程内容开展的背景和前提,贯穿于小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比如,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一些生字、生词时,其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短时间内也不能够记住字的笔画,这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编写学习字词的儿歌,让枯燥、死板的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儿歌的存在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这个字或词的印象,强化小学生对字词的记忆。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背诵的课文或者古诗,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闯关游戏,通过为小学生设置故事情境来构建背诵课文的闯关关卡,从而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背诵内容。

(三)对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性文本进行还原或创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诸多诸如寓言、童话等类型的故事性文本,教材中选择的这些故事均具有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设置生动有趣、哲学道理蕴含丰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特点。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这些故事,一方面作为学生认识字词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学生领悟人生道理的途径。为此教师在对这些故事进行讲授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技巧。比如,教师在讲授故事性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还原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整个故事情节还原出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听觉能力与临场应对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置身于故事情节当中,用心体会故事所带来的感受,加深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这种学生参与课堂讲故事的方式,锻炼了其表达理解能力,增强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动力。

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们去还原教材中的故事性文本,还要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对这些故事性文本进行大胆地创造改编和续写结局。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比如,对于具有开放性结局的故事,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前可以向学生们补充一些作者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环境这一大前提下,去思考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情节与人物结局。对于一些拥有开放性结局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不同的假设前提,让学生基于给定的假设前提,对故事进行续写。这些都可以养成学生深入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去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让小学生的奇思妙想有发挥的空间。另外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故事教学会让整个语文过程的学习生动、有趣且有价值。

四、 结论

故事教学法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发挥语文带给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相比,其拥有巨大优势。现阶段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培养形式还未完全采取故事教学的模式,本文提出教师在应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除了要遵循趣味性、针对性等故事选取原则之外,还需要将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将故事情节设置于教学内容中,将故事性文本进行还原或创编。

作者简介:

马义成,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后池小学。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法语文教学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融入故事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