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家校共育策略初探

2020-06-08李路羽

考试周刊 2020年4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新媒体时代微信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社交工具微信、QQ等对家校共育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笔者充分利用微信的“小程序”和QQ的辅助功能加强家校日常沟通,融洽家校关系。针对家长开展“线上家长沙龙”活动,交流育儿经验;并针对学生开展线上系列“微活动”,通过学生引领家长实践科学的育儿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信;家校共育

今天我们已步入新媒体时代,以微信、QQ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工具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小学的家校共育工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微信、QQ作为人们手机里最常使用的App,以其互动性、高效性、便捷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现在绝大部分学校和班级都以微信、QQ为依托,建立了班级群。笔者任教的班级也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和QQ群,如何使其成为家校共育的有效助力,笔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善用辅助功能,提升沟通效率

2020年春,针对疫情学校“停课不停学”,许多辅助教育教学的App、网络平台大量涌现。这些资源确实各有所长,但逐一注册,熟悉其功能,也会耗费家长大量时间。而微信、QQ本来就是大家非常熟悉、使用流畅的App,笔者充分利用微信的“小程序”和QQ的辅助功能,减轻家长负担,更扎实有效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一)微信的“小程序”

每位家长需要每日须向教师报告学生当日健康状况,以往的做法是在群内接龙,不仅造成大量刷屏,冲掉了教师发送的通知等重要信息,而在复制粘贴的过程中,有些家长由于是同时操作,覆盖了他人已经填写的信息,导致重复操作,效率降低。而如果运用“腾讯文档”等在线小程序,既可以按需要设置清晰的表格,而且又可以多人同时填写,自动保存,当日信息、历史信息一目了然,且不会反复刷屏,大大提升了家校共育的效率。

在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收集家长意见,可以采用小程序“腾讯投票”“问卷星”等。教师按照教育教学需求,设计相关问卷,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问答题,非常灵活。家长填写后按“提交”即可,不会刷屏。系统还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自动生成统计图,大大节约了教师和家长的时间,帮助教师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优化家校共育的策略。

(二)QQ的辅助功能

为了更便捷地收集学生作业,笔者采用了QQ群的“作业”功能。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低年级,学生提交作业还需家长协助,该功能可以“一键提醒”,提示家长和学生及时提交作业,也可以自动通知批改的情况,非常方便。家长和学生可以提交作业的照片、视频或语音,以便教师全方位把握学生情况。如果作业出现错误,教师提示后学生还可以再次提交。该功能中既有等级评价,也有评语栏,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和家长细致的指导,实现了线上家校共育的个性化。

如果希望促进互动,还可采用QQ群的“群相册”功能,家长协助学生提交作业的照片、视频或语音后,还可以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在下方发表自己的评论。该功能很好地促进了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直观地观摩他人的优秀成果,学生的作业视频本身就是很好的辅导教材,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互相评论中,家长和学生体验到了参与感、交流感和成就感,对后续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微信的“小程序”和QQ的辅助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实现家校共育中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供精准辅助;也能通过教师评语、互相评论等形式,传递家校之间的情感与温度;还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快速反应、便捷高效的特点,展现了家校共育的新形式。

二、 正向引导舆论,促进家校合作

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发现,班上有的家长育儿有方,孩子表现突出,有的家长却充满焦虑,不知所措,迫切渴望获得指导,班级微信群便成为最便捷的工具。然而群内每日充满大量交流信息,单靠教师回复,效率较低。尽管家长们也会自发交流,但往往漫无边际,耗费大量时间阅读信息,收获未必令人满意。如何提高家校交流效率?笔者采取了线上家长沙龙的做法。

(一)组织流程

根据班级情况,甄选合适的主题,并邀请合适的家长作为主讲人。笔者班上小林同学的妈妈,她行之有效地培养了孩子洗碗的习惯。于是笔者邀请她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小文章,然后提了简单的修改意见。大家约定在星期二下午5点,由笔者担任主持人,先在班级微信群内宣布沙龙开始,对今日交流的主题及主讲家长作简单介绍,主讲家长再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发送出来。注意要逐条发送,不要一下子发一大段,也不要发文档,这样更能营造聊天的感觉。

待她发送完,笔者会做简单的点评。其他家长读后也会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是提问,主讲的家长也会回应。

这项活动笔者持续开展,坚持每周邀请一位家长,总结他们育儿方面最有心得、最有亮点之处,逢周二下午5点左右群内分享。

(二)形式多样

参与分享的家长各出奇招。有的专谈培养阅读习惯,有的专谈在家怎样辅导作文,有的介绍在家的时间管理……有的家长是纯文字,有的则配上许多图片,每一个家庭的个性都非常鲜明。

(三)父辈育儿

笔者任教的班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爸爸非常积极地参与育儿。班级活动、家长会、家委会都能看到许多爸爸的身影,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多邀请几位爸爸参加分享,并从中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妈妈育儿更关注结果,爸爸育儿更享受过程。爸爸参与多的家庭,孩子为人处世更大度,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四)反馈总结

每次分享结束后,笔者都及时把文件存档,目前已累积多篇家长心得,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也建议家长们去投稿。

“线上家长沙龙”活动比较全面、立体地分享了每个家庭的育儿经验。它不受时空限制,家长们既可以在线实时参加讨论,也可以回看,感觉对自己有所裨益的还可以收藏。每次分享重点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对教师、家长而言都是学习家教经验的好机会。许多家长都表示获益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由于分享经验的都是本班的家长,榜样就在身边,沙龙结束后家长们往往互加微信,或线下沟通,家长之间结下友谊,形成互助關系,在互相学习中提升了育儿水平。

教师在“发现优秀典型—指导撰写分享文章—主持并点评”的组织过程中既融洽了家校关系,也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家教案例,并以优秀家长为核心,团结全班家长,逐步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同盟军。

三、 创意线上活动,引领教育方式

家校共育除了帮助家长,还可以通过帮助孩子,从而影响家长。2020年3月,学生活动由传统的线下形式转到线上。三月恰逢“学雷锋”活动和三八妇女节。笔者结合“助人”与“感恩”的主题,在班上发起“浓情三月 心怀感恩”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引导家长以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一)微活动一:诵读感恩主题的诗文

安排学生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响亮、有节奏地朗读感恩主题的诗文,可以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选。晚上8:00~8:30开设“云上诵读交流会”,学生在此时用微信语音读给大家听,读完了可以简单地加几句自己的感想。直接在线交流,不需提前录,但可以提前自行演练。

笔者为活动准备了《诗经·卫风·木瓜》、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当代诗人汪国真的《感谢》等诗文。为保证交流质量,每晚5个名额,教师确保在线,及时点评。家长和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家长们都非常重视,积极地陪着孩子在家提前练习,反复揣摩语气、速度、情感。对某些生僻字,家长也耐心地陪着孩子一起查字典,准确正音。张荔涵妈妈表示:“这个活动挺好!上完一天的课,做完作业,给自己一次心灵的碰撞,特别减压。而且因为要朗诵,所以会主动去查生僻字。感谢老师的组织,大家都一起来参与吧!”

该活动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融洽了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在“阅读材料—练习朗诵—大方展示”的过程中,给家长示范一种育儿的路径,使家长切身体会到亲子陪伴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

(二)微活动二: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

本活动为微型演讲,请学生在晚上8:00~8:30的“云上分享会”用微信语音演讲。可以说说自己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他(她)为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的心情、想法、感受,想对他(她)说什么……可以直接在线发语音,也可以提前录制。

活动促使孩子们主动思考,班上的小婷在活动中说:“我要感谢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爸爸,因为爸爸会陪我学习,陪我娱乐,陪我看电影,还会给我买很多好玩的玩具。第二个感谢的人是妈妈。妈妈把我生出来很不容易。第三个感谢的人是奶奶,因为她很温柔,还陪我玩硬币游戏,有时我也会陪她打扑克牌。”

小毅说:“我想感谢的人很多。其中我最想感谢的是小轩,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刚入学还没人跟我玩。我走到一个小角落,看见小轩他们在玩,我说:‘可以跟我一起玩吗?然后他很友好地答应了。他让我交到了朋友,让我觉得在学校很有安全感。”

孩子们的点滴话语都反映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提倡孩子为他人服务之前,不妨先培养感恩的习惯。当孩子感受到了他人的关爱,就会自发地去关爱他人。

孩子在活动中的演讲都非常流畅,所感谢的都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家人、朋友,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深深感动了班级中的每位家长和同学。演讲结束后,被小毅感谢的小轩主动在微信群内呼应:“小毅,其实我也很喜欢跟你玩。”

感恩,是筆者希望通过该活动传达给家长的重要教育理念。如何表达感恩,演讲是其中的一种教育方式,把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传递给家长,这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内容。

(三)微活动三: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在上述“微活动”的基础上,笔者持续开展系列活动,布置学生为身边的人或事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学生开展的方式非常多样化,既有做家务的,如扫地、搞卫生、收拾碗筷等,也有照顾他人的,如给奶奶捶背、给弟弟讲故事。小瞳还用文字记录:“妈每天照顾我和弟弟很辛苦,经常腰酸背痛,我会帮妈妈捶背捏肩,让妈妈舒服舒服。”除了关爱他人,孩子们还主动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如小宸、小婷亲手种下植物,每天精心呵护它们;小途在妈妈帮助下录了视频,讲述了自己帮助小区里流浪猫的故事……

该活动充分发挥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个性,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与协助下,获得了成长的体验和快乐。而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充分思考、运用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提升了育儿水平。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逐步信息化,学校和家庭互动交流的成效体现了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创新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具备新媒体素养,包括对新媒体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媒体开展日常沟通、指导家长、培育学生的能力。发挥微信、QQ的最大化功能,构建新型家校共育模式,推动家校协同发展,对学生成长、家长成长、教师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专家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专家解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李路羽,管秀娣,县洁翔,刘莉莉.多种形式的班级家长沙龙是家长课程的有效开展形式[J].文教资料,2019(29):167-168.

[3]李萌.管理规范 彰显价值——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1):58-62.

[4]王晓东.基于微信的小学低年段家校互动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8(4):31-33.

[5]田秀华.家校共育构建和谐教育新生态[J].江苏教育,2019(90):64-65.

[6]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22-127.

[7]余兰,魏善春.家校微信群沟通功能的异化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9(6):22-25.

[8]盛肖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庭教育课程创建[J].读与写杂志,2020(2):227.

[9]巢少琼.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3):117-118.

[10]王文成.借微信家长群之力 构家校协助育人之网[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1-122.

[11]张天媛,郁芳.浅谈互联网在小学家校合作中的价值与作用[J].科学大众,2019(9):82-83.

[12]竺暄.微信:小学生家长培训的新载体[J].科教导刊,2017(30):155-156,179.

[13]徐英俊.微信互动平台支持下的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2018(8):60-61.

[14]杨荣丽.微信群在家校共育中的微影响[J].江苏教育,2018(12):53-54.

[15]景富忠.运用班级微信群实现家校共育的途径刍探[J].成才之路,2019(2):99.

[16]严安,王爱菊,许文静.“互联网+”时代小学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7(18):145-146.

[17]柳创新.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社群与家长家庭教育行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

[18]宋丹丹.微信平台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兰州交大附小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路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新媒体时代微信
微信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