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2020-06-05殷芳芳
殷芳芳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评价的内涵和相关理论,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主体与对象,以及评价方式与评价原则。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教育评价;高职院校
1 引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曾谈到,中国互联网经济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包括创新创业在内的11个计划,以实现“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
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具有相对优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平台获取所需信息,能够轻易抓住“互联网+”创新创业机会,因而不断造就“饿了么”等成功案例。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一直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方式,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然而,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我们不禁要反思,在创新创业教育广泛铺开的今天,教育之需与学生之需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基于此,亟需结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以及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关注学生主体及高职院校主体评价,丰富评价维度。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创业教育评价研究比较成熟。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创业者》等杂志开始对大学创业项目进行评估,评价高校提供的课程、教师发表的论文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七个要素。
Fayolle等学者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创业教育项目进行评价,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三方面核心要素——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设计包含四个方面六项内容的系统化综合评价指标,评价创业教育项目的影响。该理论可以将创业课程内容与创业态度联系起来,并在实证中发现创业课程影响的大小和性质,从而为如何对创业教育进行最优设计提供启示和指导,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国内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意义和内涵研究;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原则研究;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式、方法研究;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内容体系研究;五、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现状与趋向研究。
总体来说,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高质量研究较少,聚焦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脱节。研究较多关注高职院校客观设计,较少关注学生主观评价,较多关注某一阶段,较少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3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界定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论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目标指导下,确定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总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关论述是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
3.2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理论研究
根据教育评价理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阐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功能、原則、主体和对象,以及实施评价的主要步骤。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为评价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教育三要素原理,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内容与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而确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3.4 指标权重的设置
在确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成对分析法对该系统中各指标按相对重要等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以求得层次排序与分层权系数,从而构建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3.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编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专家问卷,选择部分高职院校展开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调整并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4 意义
以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引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一方面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以评促建”,发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探讨应对策略,为政府职能部门政策制定以及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完善提供依据。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进而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3.
[2] 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5.
[3]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4] 高苛,华菊翠.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J].现代教育管理,2015(04):61-64.
[5] 谢志远,刘巍伟.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定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1(6):3-8.
[6] 周苹.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36.
[7] 陈静.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21.
[8] 刘汝成.“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
[9] 罗惠英.基于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2):212.
[10] 刘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