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0-06-05胡旻雷王宝祥潘杰胡进
胡旻雷,王宝祥,潘杰,胡进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 嘉兴314000)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功能障碍或缺损,且一部分患者发病后伴有认知功能或意识障碍,其为常规的心脑血管类病症,极易引发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且为不可逆性损害,临床检查发现会伴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1]。胞磷胆碱主要成分胞二磷胆碱属于核苷衍生物,为内生化合物的一种,且是细胞膜磷脂质合成及转运的媒介之一,更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及分泌的重要外界来源,核苷酸代谢过程中神经递质具有显著的功效,胞磷胆碱的外源性可加快磷脂合成和释放,进而快速修复脑组织中受损神经元,稳定神经系统,改善能量代谢。吡拉西坦则为改善脑组织代谢类药物,可缓解不同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损伤,用药风险低[2]。本研究主要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6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6例。纳入标准:(1)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明确,且经临床MRI或颅脑CT检查确诊;(2)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且均住院治疗;(3)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颅内出血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或伴有心力衰竭者;(4)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者;(5)合并免疫系统或血液循环类疾病者。随机分为单药组与联用组,每组各2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溶栓、营养神经、稳定动脉斑块、控制血压及血糖等。(1)单药组。口服吡拉西坦片(商品名:脑复康,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787,规格:0.4g/片),治疗剂量 2-4 片(0.8~1.6g)/次,3 次/d。(2)联合组。在单药组的基础上联用胞磷胆碱片(商品名:宝诺达,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08,规格:0.2g/片),1 片/次,3 次/d,温开水口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采用脑卒中评估量表(NIHSS),NIHSS 总分为 42 分[3],得分高表明神经功能障碍严重。(2)临床疗效。痊愈: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91%,病残程度评价为0级;显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为46%~90%,病残程度评价为1-3级;有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为18%~45%,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可自理;无效:NIHSS评分降低程度≤17%;进展:NIHSS评分提升程度≥18%;死亡:治疗期间死亡。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不良反应。 (4)细胞因子。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血清制备:于治疗前后两个时间点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样3mL,采用离心机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分钟后取出置冰箱中备用。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3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 治疗后3天、1周及2周联用组NIHSS评分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2。
表2 两组 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 NIHSS评分比较(±s,分)
与单药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3天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联用组 238 14.0±1.2 8.2±0.7# 7.0±0.9# 5.9±0.5#单药组 238 14.2±1.2 10.4±1.2 8.9±0.8 7.5±1.2
2.2 临床疗效 联用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联用组头疼、眩晕、胃肠道反应、心慌以及血压升高发生率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4。
2.4 细胞因子 治疗后单药组与联用组IL-6、hs-CRP及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用组 IL-6、hs-CRP 及 TNF-α表达水平低于单药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单药组比较#P<0.05
组别 n IL-6(ng/L) TNF-α(ng/L)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用组 238 338.2±56.8 204.4±42.7*# 537.2±76.4 389.6±61.3*# 7.4±1.8 5.1±1.8*#单药组 238 338.1±58.3 305.2±46.2* 538.3±76.3 465.5±59.3* 7.5±1.7 6.2±2.0*images/BZ_12_647_2900_680_2945.pngimages/BZ_12_1156_2910_1200_2955.pngimages/BZ_12_1697_2908_1747_2952.pngimages/BZ_12_2200_2900_2226_2945.png
3 讨论
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认知功能障碍,关键位置脑组织梗死及多灶性梗死,特别是发生于角回、额叶、海马及颞叶等位置的患者极易发生严重认知类障碍[3-4]。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性减弱或消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对于治疗3-6个月后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定义为“血管性痴呆”,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老年痴呆,占痴呆总人群的五分之一以上[5]。临床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病有髓鞘及轴突崩解、神经元坏死等表现,患者在2天之内会产生水肿及炎性反应等症状,4-5天周围组织修复,但会形成瘢痕。因此,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6]。
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形成急性血栓后致使组织局部供血量不足、缺氧或者坏死,重要部位或组织发生软化现象,神经功能受损严重[7]。治疗脑梗死的关键为缓解减小软化病灶,急救缺血缺氧的脑部,缓解神经功能的受损情况,恢复血氧供应,促使脑梗死症状的康复。本研究主要采用吡拉西坦及胞磷胆碱的联合方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吡拉西坦为环化衍生物的一种,可加快氨基酸及磷质的吸收,提升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合成及转运,激活体内激酶的生物活性,提升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储存率及利用率等,抗脑缺氧的功效显著[8]。
吡拉西坦在临床中抗脑缺氧、缺血的功效显著,可进一步改善半暗带脑血流量,缓解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导致的水肿或神经功能损伤,进而缩减脑组织梗死的体积,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9]。相关研究报道,轻中度老年性痴呆及脑动脉硬化等引发的认知障碍采用吡拉西坦治疗疗效显著,因此吡拉西坦具有提升语言功能区域脑组织血量及加强卒中患者语言及发音功能的作用[10]。胞磷胆碱主要成分为胞二磷胆碱,属于核苷衍生物,为内生化合物的一种,且是细胞膜磷脂质合成及转运的媒介之一,更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及分泌中重要的外界来源,外源性的胞磷胆碱可加快磷脂合成和释放,快速修复受损神经元,稳定神经系统,改善能量代谢[11]。本研究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天、1周及2周联用组NIHSS评分低于单药组,表明联用组治疗方案能缓解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联用组总有效率(72.7%)高于单药组(6.39%);联用组头疼、眩晕、胃肠道反应、心慌以及血压升高发生率均低于单药组,提示联用方案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后联用组IL-6、hs-CRP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单药组,表明联合治疗方案相较单药可降低促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吡拉西坦与胞磷胆碱的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较单一使用吡拉西坦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