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性研究
2020-06-05高小芹
高小芹
(巢湖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员工持股是广泛存在于现代企业中的管理模式。核心员工持有公司的原始股票或优先股,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能够让优秀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实际红利。对企业本身而言,通过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实现市场价值管理、提升企业商誉及债务内部转化的目的。同时,员工持股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企业的内部监督过程。员工作为企业的实际运营者,相比于外部监管者更能够发现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员工持股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员工对企业正常运营发展的信心。由此可见,员工持股是一个观察企业运营情况最佳的“窗口变量”,它有效反映了企业的内部运营水平和整体发展潜力。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因经营所必须承担的相关社会责任。例如,高污染企业出于降低环境污染的动机,实施更高标准的排放措施,通过更大的技术投入强化企业废物处理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具备显著外部性特征的概念,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具备“非理性”特质的,企业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都不能保证对企业的品牌价值产生有效帮助。因此,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更需要社会舆论、信息媒体和监管机构的共同作用。
那么,员工持股比例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一方面,员工持股比例的提升,代表企业所受到的内部监管压力有所上升,主要持股人的股份稀释也能够敦促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开展更多的有利于企业品牌商誉发展的策略;另一方面,员工持股比例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会构成“共谋现象”,在持有企业的股份权益之后,员工实质上从外围工作者转化成为内部决策者,持股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有可能对企业的部分非道德行为进行隐瞒,同时要求企业降低部分社会责任策略,实施更有利于股价增长的盈利性策略。由此可见,员工持股的过程中,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可能存在“监管性动机”和“自利性动机”两种策略,剖析两者的内生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运营者制定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员工持股计划,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论综述与提出假设
1.1 理论综述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角度,李姝等讨论了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债务融资关系,发现社会责任履行度越高越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并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政治联系,这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寻租心理”[1]。朱乃平等考察了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直接促进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但对短期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也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2]。徐莉萍等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缺失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指出“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越好的确能够显著降低债券融资成本,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越严重也能显著提高债券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当企业社会责任越高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越小,但债券发行前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对债券融资成本的积极影响”[3]。
员工持股激励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利弊,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李文贵等考虑了民营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认为非国有股权比例与民营化企业的创新活动显著正相关;个人持股比例和法人持股比例更高的民营化企业更具创新性;国有股权对民营化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源自经理人观,而不是政治观[4]。张望军分析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和核心问题,其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实施该计划,实施该计划的公司市值增速和负债增速均显著高于未实施的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总体上受到市场正面评价,但在实践中也存在高杠杆风险、企业行为短期化等问题[5]。章卫东等分析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东财富效应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公告员工持股计划后,股东将获得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这也表现了员工持股计划实质上存在一定的价值管理效应[6]。
目前,针对员工持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性研究相对较少,其首要原因在于难以量化测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其次是由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相对较少。随着我国大量企业尝试采用员工持股实施股权激励,可供观测的样本已经达到研究需求。因此,本文尝试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制定更为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进而分析两个变量间的量化关系。
1.2 研究假设
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不仅仅缘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难以量化,更多的问题存在于员工持股比例的作用方式较为隐蔽,无法直接从数据层面观察股权分配的内在作用。员工持股比例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员工持股比例的提升并非简单的股权分配的累积,而是企业对整体经营策略的改变和构建。更高的股权分配意味着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但也有可能是企业经营出现了资金问题,需要通过股权分配的手段分散风险,这也造成了员工持股比例的不确定性特征,过高或过低的员工持股比例不仅无法起到员工的内部监管效能,反而会引发企业的运营风险。由此,本文给出如下两个研究假设:
H1:企业员工持股比例与流通体系企业社会责任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H2:企业员工持股比例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分配比例,该比例能够最大化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选取2014—2019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以在沪深股市进行交易的服务类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服务类企业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相对较多的产业类别,其核心原因在于,实施服务的相关员工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留住相应的员工便成为服务业企业的必然之举。同时,服务业企业相较于制造业、农业企业更加附加价值,企业提供的外部性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通过社会责任意识向社会公众产生贡献,因此,以服务类企业作为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更有利于后续的实证分析。对数据样本而言,剔除员工持股比例为0%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样本及3倍标准差以外的极端样本,最终得到了4016个观测值。
2.2 指标构建
(1)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测度方法众多,大多数研究均从企业财务披露水平展开,但财务披露的角度过度关注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而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相较之下,Carroll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价值。基于蒋天旭的研究设定,该设定延伸自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结构[7],选择了政府、员工、债权人、环境、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公益事业7个维度进行衡量,同时由于消费者和环境责任的数据可得性问题,最终采用了政府贡献、员工贡献、债权人贡献、供应商贡献和公益贡献5类指数核算了企业社会责任变量。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社会责任的计算方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5类变量进行合成,具体赋权如下:
CSR=0.431×GI+0.367×EI+0.402×CI+0.365×SI+0.377×PI(#)
(式1)
(2)员工持股比例。采用的内部员工持股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上市公司公告整理所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观测期内存在员工股增、减持的情况,实际的员工持股比例可能与年末的实际持股水平产生出入,为了避免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该变量的水平,本文采用3类变量对员工持股比例进行统一计算。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员工持股比例的计算方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3类变量进行合成,具体赋权如下:
EC=0.657×FC+0.702×CN+0.691×MC#
(式2)
2.3 实证过程
基于上述计算,利用SPSS 12.0软件计算了2014—2019年沪深股市服务类企业的年度财务数据,得到对应年份的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同时,引入样本分位数检验(Quantile regression),分析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式3所示。
(式3)
式3中,τ即为研究选取的分位数值,以总样本中员工持股比例的排序进行百分比排序,设定为10%、20%、30%、40%和50%等5个分位。
为探知员工持股比例在不同的水平下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所产生的差别,采用分位数检验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分位数检验结果
续 表
注:表中括号内为纠正异方差后的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到:(1)10%、20%、30%这3个分位数上,员工持股比例(EC)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呈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这表明随着企业内部员工持股比例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不断增加,这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同时,也说明了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激励作用,员工的大量持股不仅让企业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员工渠道实现了更强的内部监管。企业内部股权比例的不断优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这是由于企业的股权分配过度集中于第一大股东时,企业的自利性行为会更为突出。(2)在40%和50%的分位数上,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依然为显著正相关,但相较于前3个分位值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现象表明,员工持股水平在企业总体股权结构中的比重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员工持股反而不利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提升,这也与前文的分析相符合。员工在持股比例过高后,在董事会中拥有更多决策权和话语权,大量员工会出于“自利性动机”降低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更注重企业的盈利与发展情况,而非外部性项目。
3 结论与启示
为了验证服务类企业的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性,本文采用2014—2019年在沪深股市上市的服务类企业的年度财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构造了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并利用分位数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员工持股比例的增加总体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但在不同分位数上存在一定差别。在员工持股比例低于30%时,员工更多出于“监管性动机”敦促企业实践其社会责任,帮助企业实现内部监管,进而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在员工持股比例高于30%后,由于员工话语权的不断上升,且持股比例的提升对员工而言更具备实际利益,员工更多出于“自利性动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会有所下降,其促进效果会相对下降。由此,在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在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时,充分考虑公司当前的股权结构,达成各个利益主体的相对均衡。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励员工工作效能,提升企业凝聚力,但一味增加员工持股比例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从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员工作为理性人在企业中拥有股份时,就会成为单一的利益主体,当企业中充斥大量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主体时,反而不利于企业实现凝聚力。员工作为企业股东会从自己的视角提出其利益诉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完善的员工持股计划,需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及分配后的股权结构,达成更加均衡的股权分配状态。
第二,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完善权衡企业的品牌商誉及发展潜力,更好地实践社会服务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表达出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主要诉求。在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和问题: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核算仍不完善,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属于自愿披露项目,不利于企业通过社会责任项目增强品牌商誉,无法建立完备的社会责任发展项目;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性难以量化,企业在通过一些公益项目强化社会责任时,取得的成效无法快速体现,这与企业经营中的投入产出相对应的思路相互冲突。总体而言,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分配,需要细致地核算企业内部资产情况,制定更为严谨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机制。
第三,通过员工持股比例实现内部监管,不仅需要强化对员工培训,而且需要通过制度化实现企业的自我监管。员工角度的内部监管是目前企业所缺失的,主要是由于员工的内部监督缺乏实质性的制度激励,这反而会损害员工的自身利益。因此,需要强化员工的企业道德建设,鼓励员工主动揭露管理人员的问题,并给予实质性的奖金激励。当中层管理者出现损害企业整体利益行为时,基层员工有向上反馈的有效渠道,帮助企业快速解决风险行为。从市场监管的整体角度出发,外部监管者需要实时对基层员工的反馈进行受理,通过市场的力量规范市场行为,督促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完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