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分层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2020-06-03刘建英

天津教育·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刘建英

【关键词】社会分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话语的普及,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现实操作的层面上,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考试,为考试而教而学的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旋律。于是,有人怀疑素质教育,有人批判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在很大意义上成了一句美丽的口号、一个美好的理想。现实版的教育似乎就是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实际并无明显的分野。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又离不开考试选拔,所以很难有纯粹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成分难以避免。并且,应试教育也包含着素质教育的成分,不能对应试教育做全盘否定。教育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教育促进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由此产生了竞争和选拔,这是讨论教育问题必须考虑的社会动因。

一、应试教育:历史沿袭和现实观照

追溯考试,我们就不能不谈到中国的科举制度。它的出现,使人才选拔与教育、与考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出現,改变了依门第、权势、世袭获取社会地位的状况。在推动教育发展、人才流动,尤其是社会下层、平民阶层向上流动方面,提供了一条依靠自我努力改变社会地位的路子。于是,社会下层人民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学而优则仕”成了封建时代教育选拔的真实写照,成了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许多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的遗风余韵至今存在。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极度运用的后果,直接造成了人性的压抑、人的创造力的抹杀、民族性格的中庸。

英美等国相继吸收科举考试中的合理因素,推行文官考试制度。这样,考试的选拔功能早非中国独有,而是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考试实现了人才选拔,促进了社会流动。

当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就为考试所替代,考试成了人们实现自我、改变社会分层的直接途径。考试背后极强的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被重视、被强化,以致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愈演愈烈。考试的过度使用把人变成了考试的工具,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造成了人的素质的残缺和人的异化。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沿袭至今,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过分强化应试所需的知识、技能,使教育偏离了人本的轨道。教育首先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应试教育对教育本质的偏离,产生了民众对应试教育的质疑、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但只要应试的根源存在,问题的解决就远没有那么简单。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根据马克思.韦伯的分类标准,人们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主要依靠权利、财富和声望。社会亚群体基于保持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优势地位或基于改变或超越自己现有的地位必然要进行利益的角逐,以求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大的社会资本。越是开放、竞争的社会,社会分层越处于一种动态的结构中,是蕴涵着更多社会流动的动态平衡。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平民大众的子女提供了向上流动的出路。通过个体主动性的发挥、自身努力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获得了改变自身命运、提升社会层次的机会。教育显示出了特有的魅力,因为它更多体现了社会公平。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使社会分层体系相对开放,社会流动率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有效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求学热情,促进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教育成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对于人们在社会分层中优势地位的获取可谓举足轻重。

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的作用要通过考试、升学、竞争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考试的筛选、选拔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今天,行业和职业的竞争加剧,大学生数量激增,高考的指挥棒必然反馈到教育的不同阶段,教育中的应试化倾向不可避免。考试的成败影响了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的前途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家长的期待、教师的期望,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纷争,所以考试的意义是社会性的,只要它背后的社会根源存在,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就难以消除。谁都知道,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最重要的。但时至今日,没有哪一种形式比考试选拔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能缩小阶层差距和不平等。虽然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各种诟病,但不能否定考试选拔的相对客观性和合理性。

三、素质教育:一种美丽的教育期待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然之意,旨在促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和身心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提倡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性回归。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处在宏观的社会大背景下、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是向着平等、正义的方向发展的,目前的教育选拔、评价机制尚待完善,教育必须向着更合理、良性的方向发展。应试教育本身是社会竞争的反映,阶层竞争使应试教育成为必然。考试选拔具有相对公平性,对于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来说,这是其子女凭借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通过考试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让很多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我们反对过度的应试化倾向,把本来作为手段的考试过度使用。素质教育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试选拔。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无绝对界限。没有一种教育是纯粹素质教育或者只是应试教育。我们反对过于激进的观点,把应试教育批得一无是处,把素质教育过于理想化,必须在现实层面上做理性分析。

素质教育应是教育的本然状态,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导向、一种教育价值观,是对教育本质的诉求、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理念上的认同和接受并没有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为教育行为和任何一种行为一样——无法摆脱它背后的社会动因。只要社会分层和社会选拔存在,个人、社会、集团等争取有利的社会资源、资本的竞争存在,教育中以素质为本还是以应试为主就难以掌握和调控。站在更广阔的视野看教育,教育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人的素质的提升、创造力、首创精神和身心的和谐发展。但个人、社会、群体所遵循的规则是切实的、急功近利的。所以素质教育应该倡导,但喊得再响,应试化教育倾向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长远来看,作为个体的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谐的身心个性,在社会分层的竞争中,他可能会暂时处于优势,但未必能持久。人的素质,到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人性所向、众望所归,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希望所系。把这种美丽的期待变为现实,或者说我们向素质教育靠近些、再靠近些,都需要所有从事教育、关心教育的人付出努力。改革教育的选拔评价机制、社会的用人机制,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推动社会分层更趋合理化,才能降低教育中的应试化倾向,才能让教育更加人本。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都是复杂、综合、渐进的过程。社会越是发展,社会竞争越加剧,考试、升学、就业的竞争也越加剧。教育中的应试化倾向不会想当然地消失,而是会继续存在。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相应地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旨归,对素质教育的坚持,符合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而对应试教育,我们也应该持一种更为客观、冷静、公允的态度。如何更加合理地运用考试这种选拔、筛选制度,使之不至于流于应试,遮蔽教育之本质,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