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阅读

2020-06-03林英

天津教育·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林英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假阅读”现象,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却不懂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懂得在众多的信息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此时,学生学会研究性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第三学段课文为例谈谈。

一、突破局限,搜寻资料,挖掘文本外延的研读

如《黄鹤楼送别》一课,这是篇文包诗,“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学生每每学习文中的“诗”,总是被“文”牵着走,依赖“文”,造成思维定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对诗意的理解,获取个性化合理“补白”想象的依据,进行研究性阅读。对于这一课挖掘文本外延的研读是这样设计的。

(一)筛选信息的研读

以往我们在古诗背景简介了解诗人,展示资料方面,固定模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呈现,二是学生收集汇报,课堂上以学生读和教师读为主。为了提高研读的有效性,于是我大胆创新,改变了这种形式设计如下表格,从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既了解了诗人作诗的有关信息,又知道了相关的时代背景,而且还训练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达到了探究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如何将手中的资料变成有用的信息,必须潜心研究阅读思考,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依据信息的研读

那么,如何提取本诗文中自带的信息进行研读?在自读诗文后分四步走:

第一步,试着说说诗中获取的信息,了解写了什么,试着说说从诗中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诗文结合,了解诗句什么意思,再回到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学习作者的理解与表达,为学习“留白”“补白”作铺垫;

第三步,利用添加关联词、过渡语以及修改称呼等方式,将文中描写诗意的句子连贯成一段通顺完整的话,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第四步,深度研读,发现诗中“孤”的意思文中并未写出,只是模糊地用“白帆”表达,逐步引导学生可以在“白帆”前补上“一片”白帆;船越行越远,逐渐像一片叶子——“一叶”白帆;最后变成了一个点——“一点”白帆。创设出意境,学生自然听出了依依惜别的味道,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逐步研读出诗情。

(三)存异思辨的研读

诗文对照,古诗如“西辞”的“西”,“孤帆”的“孤”仅解释为“白帆”,字义在“文”中没有写出来。

如“西辞”的教学。“西辞”在古时说法为“辞西”,而文中没有“西”字,是作者疏忽了吗?学生进行思辨的研究,给作者“找错”。教师小结,文中虽没“西”字,可有“东”字——“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顺江东下”表明“往东走”,即“辞西”。

再如“孤”的教学。“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舟”就是指一只小船。“孤”是单独、孤单之意。那本诗中的“孤帆”也是一只船的意思吗?黄鹤楼所在地当年可繁华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川流不息。

此时引导学生产生存异思辨的研究:为什么在李白的眼里是“孤”帆?随即研读得知:长江上众多船只李白都视而不见,因当时他的眼里只有一只小船,只有那心中牵挂的载着友人孟浩然的白帆。烟花三月、似锦的繁花,怎样的美景也丝毫吸引不了诗人的目光。一个“孤”字,写出了“不舍”与“留恋”,眼里只有——“一帆”;一个“孤”字,由帆的孤独,写尽友人的离开,自己的孤独。

二、咬文嚼字,深耕细作,探究文本内涵的研读

(一)深究课题的研读

课题是“文眼”,从课题入手,一般能全面把握文章主线。

如《黄鹤楼送别》围绕题目中“送别”展开,“听送别”“诵送别”“理送别”“研送别”,如剥笋般层层深入,依据“送别”感悟“李孟情深”。

再如课文《小草和大树》,让学生抓住课题“小草”“大树”进行仔细研读:初看课题,初看课题第一印象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有哪些疑惑?课题的最早出处在哪?他为什么这么说?再读课文,“小草”“大树”分别指什么?用它作为题目好在哪里?就这样,提出主线贯穿全文,理解作者用意,学习写法。

(二)深究字词义的研读

《黄鹤楼送别》中“暮”字的教学。先从字形探究:“暮”是什么意思?从甲骨文,到纂书,四周都是草,太阳落进草丛中,“暮”字下面有个“日”,象征太阳即将落山的傍晚时分。再到字义探究:逐渐引申“暮春、暮年”。

词义探究:结合课文插图,“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找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同时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暮春画面。再如“脍炙人口”的学习。先从《说文解字》的词条引入:“脍”就是切得很细很薄的肉。而“炙”是个会意字(肉在火上烤),那可是很香。学生由此明白原意是指人人爱吃的美食。不过人们发现阅读好的诗文和吃烤肉一样享受和美妙,这些好的诗文也就一样“脍炙人口”了。后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三)深究课文铺垫部分研读

教师从文本中提炼问题,学生研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写法,了解文章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品质特点。如《最后的姿势》1~3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与课文主题关系不大,为什么要写?研读后明白,此内容不多余,为谭千秋的高贵品质埋下伏笔,与下文呼应。同时所得,“平时”可写的材料很多,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突出主题的材料。

(四)深究布局谋篇的研读

文章的布局谋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详与略、点与面,哪儿进行细节描写,哪儿加入修辞手法,文章的高潮写在哪儿合适等等,作者都编排得科学合理,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

如《轮椅上的霍金》最后一个部分:一般文章的写法都是将具体事例放在中间部分,最后总结提升。为什么本文具体事例要放在最后一个部分来写?研读后明白:前面部分是“建树”,后面具体事例是“感恩”。人有“建树”容易,“感恩”难,尤其是霍金这样的身体状况。这种写法起到升华主题、凸显人物品质的作用。

从“恬静”一词看出,他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了,他很安然自在,坦然面对,心怀感恩,依然执着故我,卓有建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震撼,像霍金这样都依然热情不减,那我们呢?我们不仅仅从霍金身上学到科学精神,更多的是学生霍金的意志,做生活的强者,有高尚的人格。

(五)深究文中的标点符号研读

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中也蕴含着许多情感,不容忽视,也是很重要的研读点。如《最后的姿勢》中“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多处使用感叹号。此处的研读,充分感受地震时情况的危急,在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中感受他的临危不惧和以学生为重的高尚品质。

三、结语

总之,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获得的表面感受,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性阅读。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满怀激情的拥抱,也需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触摸,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研读课文,让它成为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在字里行间反复体味,涵泳玩味,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创造。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