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2020-06-03李妍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应对策略

李妍

摘 要: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强烈价值伦理观念的学科,伦理抉择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是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需要面临的考验。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伦理困境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以笔者在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为切入点,浅谈学校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困境及反思,为社会工作者于伦理抉择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以及与学生相关的教师、家长、学校和社区提供的专业服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生、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广州市H区“青年地带”是H区团委以“共青团+社工”的模式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其由多方政府部门共同出资,委托H区共青团委员会购买及监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为辖区内6至30岁的青少年提供深层次、精细化的社会服务,打造“青年地带”社工站点。其中,驻校社工项目是“青年地带”专项中的一个子服务项目,其服务是以学校为基点,面向在校学生、教师及其家长,运用班级、团体活动、小组服务及个案辅导等四类手法,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或群体需要,提供适切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旨在使学生为现在及面对将来做好准备。驻校社会工作者结合学校的德育时间安排,于每周一至周五固定在学校开展服务和行政办公,与学生、教师、学校领导、教职工等建立良好关系,开展多元服务,该服务项目属于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服务。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务对象的特性,社会工作者经常面临一些伦理难题。加之,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与学生间的关系、更涉及学校、家长、所在机构甚至社会等系统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同时把握各个系统间关系的平衡,成为了学校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概述

关于“伦理困境”的含义,国内外均有学者对它的定义进行阐释。其中,美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弗瑞德瑞克·瑞玛曾说过:“所谓伦理的困境,就是当专业核心价值对专业人员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专业人员必须决定何种价值优先考量。”国内学者罗肖泉则认为,伦理困境源于价值冲突,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伦理关系,诸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购买方、服务对象、同事、机构及社会的关系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协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矛盾或冲突、顾此失彼或不能两全,诱发了具伦理特征的问题和困难,即“伦理困境”。

三、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一)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间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中的“家长主义”,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了保护案主的利益,而采取违背案主意愿的善意的干预行动。由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群体是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尚未成熟阶段与叛逆期,在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做出考虑不周的决定,如逃课、打架斗殴、集体上网吧打游戏等。因而在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为了保护案主的利益而采取违背其意愿的干预行动,常会陷入到社会工作中的“家长主义”的伦理困境。

针对一些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当家长的教育无效时,社会工作者就面临着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的伦理抉择。一边是求助的家长,另一边是有自己想法的案主,此时社会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引导服务对象明晰其中的利害关系,若案主仍坚持自己选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是选择尊重案主意愿还是进行善意的干预、由案主的监护人作决定,如何案主的主观意愿同时保障其利益不受侵害,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伦理问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与朋友关系间的伦理困境

由于驻校社工站位于学校范围内,社会工作者发掘潜在服务对象的方式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求助、老师转介以及课余时间学生来站点活动时接触发现。一些与父母、老师等关系相对疏离的学生平时遇到问题时,喜欢到社工站与社会工作者聊天,在他们心目中,社会工作者就像是知心的大哥哥、大姐姐,能够引导他们积极地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经常到社工站来的学生与社会工作者本来就维系着相熟的朋友关系,而一旦学生所遇的问题达到了符合开个案的程度,需要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这层本来为朋友的关系将会为一把双刃剑。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来说,双重关系一方面拉近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信任,有利于服务的推进;但另一方面,双重关系又阻碍了社会工作者和潜在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甚至在服务推进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关系错位。一些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常常要求添加社会工作者的私人联系方式,下意识地把专业关系转变成了私人关系,导致多重身份伦理困境的出现,影响服务的推進与效果,同时也增大了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的几率。因而,如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协调双重关系间的矛盾,需要社会工作者做出伦理抉择。

(三)社会工作机构利益与学校利益间的伦理困境

由于学校系统的特殊性,校内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开展工作,驻校社会工作站作为学校系统内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为谁服务”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仅要兼顾服务对象、机构与社会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学校的相关利益。若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以案主和机构利益为前提进行抉择,可能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生冲突;若配合学校行政制度执行任务,一定程度又影响了服务的开展效果,有时甚至与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相违背。

作为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听从组织的安排,按流程办事,实现服务对象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服务资源、学校运作机制等问题,学校在一些工作程序上的做法更倾向于考虑行政方便,在一些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常与服务对象或社会工作机构的利益会产生冲突。因而,如何在平衡各方的利益的情况下保证服务开展的质量,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伦理难题。

四、对策建议

(一)高效发挥“家校联动”功能,避免绝对“家长主义”

面对“家长主义”的伦理冲突,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看到服务对象行为偏差背后的非理性认知,了解导致其产生非理性认知的深层原因,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案主与其非理性认知辩驳,与案主共同探讨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鼓励其尝试以温和、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重要性,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掘服务对象的家庭系统资源,完善其家庭支持网络,实现高效的“家校联动”,为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齐心共进,共同引导服务对象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避免绝对的“家长主义”伦理困境。

(二)注重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辩证看待服务中的双重关系

社会工作是一门源自西方国家的学科,在我国发展始于起步阶段,其专业伦理受到不同地域意识形态和文化信仰的影响,完全参考西方的“舶来品”未必适用于我们国家的现实国情,加之,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建设仍处于探索的道路上。因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以辯证的眼光对待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原则,结合国情多从本土化的伦理原则出发,面对双重关系的伦理议题时,合理利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情感联结,把握好朋友关系的“度”,发挥专业关系在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拓宽服务资源的供给渠道,兼顾双方利益平衡

由于学校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运作方式不同,听从机构安排开展服务与配合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均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义务。一方面,面对机构有限的服务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连接资源的功能,拓宽资源供给的渠道,在不侵害机构与学校利益的情况下保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每走出一个伦理困境,应及时做好总结反思,提炼应对伦理议题的相关技巧,提升处理机构与学校利益冲突的能力,力图做到在协调双方的关系下实现服务对象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宣飞霞,陈琼.试论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1):47-50.

[3]罗肖泉,尹保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J].学术论坛,2003(3):P33-36.

[4]肖方栋.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浅析[J].南方论刊,2013(9):54-56.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应对策略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