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020-06-03公巴东智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当代史克罗齐编年史

公巴东智

摘 要:意大利历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贝内德托·克罗齐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谈论了在历史研究要有思想内容,需要探究历史事件和进程背后的因素,要有精神上的链接,而不仅仅是“编年史”,其对于历史性质的思考和对以往历史学形式的分析,在整个20世纪影响甚大,不但在英国学界造成影响,而且也被正在寻求走出兰克史学模式的美国“新史学”史家引为同道,并汲取其中的思想元素。

关键词:克罗齐;当代史;编年史;史学思想

一、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解

一般而言,历史在时间上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当代史,虽然不同领域的学科在具体年代分法不同,但基本都认为当代史是一个相对时间的概念,即主体目前所处时代里的历史[1][2]。克罗齐在本书的开篇陈述了人们观念中对“当代史”论述了其含义:“被认为最近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无论是最近50年、10年、1年、1月、1日,还是最近1小时和最近1分钟的,习惯称之为当代史。但是克罗齐对“当代史”有自己的含义和看法,即“当代史”只应指紧随以完成的行动产生、作为对此行动的意识的历史”,指出“当代史”不仅仅是以完成的行动产生作为对此行动的历史,而是对此的意识历史。很显然克罗齐强调了历史事实的意识,需要有精神上的链接。譬如,“当我正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撰写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它是我的写作思想这种思想必然是和我的写作工作相联系的”。在此种情况下,称为“当代”极为恰当,与任何精神活动一样,是在时间之外(不分先后)、是与其相联系的行动“同时”形成的,凭借非编年史的而是观念的差异,同行动相区分。这里克罗齐所说的“当代史”并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史,还是刚刚一小时的悠远史,则无关紧要。他进一步阐述:即使己形成的历史,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即若具有一种意义,并非如同回响的空洞无物的演说,则也是当代的,同时代史没有丝亳区别。像当代史一样,它的存在条件是历史包容的事实引起历史学家精神的震颤。或(用职业历史学家的话来说)他们面前都有可理解的文献。克罗齐理解的“当代史”具有这样的含义,即是否是“当代史”的关键并非是人们惯常认识中的某个时间为界限,而是历史事实是否被主体的思想有关联。因为克罗齐认为真正的历史或活的历史是“当代史”,是存在紧密的联系、有逻辑顺序、深入事件核心,并非是相反的无联系、只有年代顺序、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外观的编年史。因此,克罗齐认为:由于人们的精神活动只能是其主体生活的时代或当前的,所以思考历史事实时人的精神活动密不可分,那么史家写史是以他那个年代的角度去理解的。这类历史确乎具有一副尊严和科学的外貌,但没有精神上的链接。归根结底,它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渊博的或非常渊博的“编年史”,有时候为了查阅的目的是有用的,但是缺乏滋养及温暖人們的精神与心灵的字句,为了更加阐明其观点,克罗齐进一步更加严格地区分了历史与编年史的区别,他指出:“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中,历中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中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的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还有,他说:“编年史”并不先于“历史”,相反“编年史”晚于“历史”,因为即使史家整理史料制作“编年史”,也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和思考,所以也是“历史”。

因为,现实生活一直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问题,要求人们从历史中找到相似的情况。那么历史学家们花费精力去编纂历史,是为了后人而非古人,由于这些客观历史己经加入了思想及对事件的理解,而这些加入了史家的思想及对事件的理解是当代的理解,因为无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无法超越其存在的那个时代,故称为当代,所以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二、历史性与历史的区分

克罗奇为了进一步说明其核心论断“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严格区分了历史和历史性,进而划清了其称为真历史和形形色色的伪历史的界限。对于形形色色的伪历史有哪些,为何称为伪历史,按克罗齐的观点,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和倾向性历史均属伪历史。他认为语文性历史学是由多本书或由各种书的众多部分融合成的一本新书,也称作“编纂”,这种编纂经常有用;虽然这种语文性历史书对查阅有所帮助,但实际上提供的是编年史和文献,而不是历史。最关键的是,语文性历史自身不具有真实性,真实性存在于它依靠的权威中,许多人认为语文性历史精心审查权威,但实际上是对他人和过去思想的信赖,而不是批评行动中的思想,因此是看似真实而不是确实,即真实性。也不具有其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艺伎的德性”存在于普通受众。而对于诗性历史与演说性历史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克罗齐并未真正意义上给予一致攻击,对诗性与演说的体裁或形式持沉默态度。这里具有一个特别精彩的一段陈述:布鲁图不是他曾读过的和想过的那段历史,而是使他受迷惑、促使他犯罪的那类历史。真正的历史不是孕育手持匕首的现代的布鲁图的那位布鲁图,而是在思想世界里扎根并被思考的那位布鲁图。由此可见克罗齐对于历史是什么的观点,所谓的历史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个历史,而是用当代的角度和理解去思考的那个历史,因为获取历史事实想要还原和重构如初是不可能的。认识上述特征可让人们为现在称作倾向性历史的历史确定一个独特的方位。因为一方面,显然它有要达到的目的,这就不但是情感和诗性的历史;另一方面,目的不是外加的,而是同历史观本身一致的,因此,至少应该把它视为介于诗性和实用性之间的直觉形态的历史——二者融为一炉的历史。

三、继承与批判

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哲学情况大致分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盛行于18至19世纪的世界各国,其代表人物是在19世纪风靡欧洲多个国家的近代史学之父利奥波德·冯·兰克和奥古斯丁·孔德,虽然19世纪之后的历史哲学代表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柯林伍德、罗素以及美国兴起的“新史学”都严厉批评了以往思辨的历史哲学体系,逐渐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得不让位于分析的历史哲学。“这一让位很大程度上跟自然科学上各种新发现也有很大关系。”但是思辨历史哲学的影响就如你听过兰克、孔德、汤而没有听过克罗齐、李凯尔特一样,对后世影响巨大。那么简单地说什么是兰克史学、实证主义呢?兰克在《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序言中提出写历史的目的,他如是写道:“人们一向认为历史学的职能在于借鉴往史,用以教育当代,惠及未来。本书并不祈求达到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过是要弄清历史事实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罢了”非常明显,兰克史学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作历史,就是“如实直书”。其最大的史学功绩在于以历史功能、提升道德、颂扬伟人、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文化传统的欧洲传统史学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即史家治史应该不为其他因素左右,而应该专注核定史实,以事实说话。”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历史的演进经历了共有3个阶段,即“三阶段法则”,认为牛顿等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已经阐明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指出了其中的规律,而其他现象也将用类似的科学方法被一一阐述清楚。他所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研究、解释人类社会的演变的方法和思想。“所谓的“实证主义”就是排斥先验的理念和直觉的感受,完全从可验证或已确证的事实出发,对社会现象、历史发展做出规律性的说明和解释。”而这个前提必须是全面的认识,要运用多门科学的知识。其强调的实证使得史学更以考订、批判史料为重,并视其为提升史学的重要途径。实证主义对于事实的重视,与兰克史学强调“如实直书”,殊途同归,因为如果想如实直书,首先就要把事实做“实”,然后才能直书。特别是藏族历史和佛教研究领域,从文本出发,用语文学的方法来处理和解读文本,从而重构和再现西藏和佛教的历史,这无疑是现代藏学研究之最普遍而主流的做法。研究方法暂且不论,但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己表明了以实证使史学更以考订、批判史料而重构和再现历史。因并不一定是发现了新的史料,而是历史学家对它加以重新体验,赋予它以当代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意]贝内德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田时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Burns R M,Pickard H R.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M].张羽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当代史克罗齐编年史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克罗齐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比较
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概念的解读
浅谈克罗齐表现说
克罗齐后期美学的若干变化
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表现即艺术”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