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学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王雷
王雷
摘要:教师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性课题。打破以往校企合作偏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模式,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青年骨干教师 金融学专业
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骨干力量,在本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金融学专业的理论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要求较强,对于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校企协同主要针对学生培养展开,针对教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尚不多见。近年来,江南大学金融学科通过不断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利用金融机构的企业载体,能够使学生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实践,开展协同培养。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往往成为校企合作的瓶颈,阻碍了校企合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现有教学体系下,金融学专业学生较难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创新启发、创新知识基础和创新素质提升的相关知识。而传统的校外实习方式又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经济与金融发展所需求的人才素质和知识特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校企合作的手段推进金融学专业中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以金融领域校企合作为导向,探索中青年教师的协同培养体制和机制。
一、目前金融学专业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普遍基于教材,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容易造成知识应用的鸿沟。知识传授途径仍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时间主要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主要是听讲、理解、记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尚欠缺,学生思维水平、优化意识的加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授课内容差异性较小,导致课堂授课内容与金融企业实践之间的脱节。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与金融企业经营实践经验,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二)教学案例难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
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尚浅,对于教学案例的研究尚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只能照搬资深教师的成熟案例。这些案例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讲述中可能是生动丰富,但是由于时间的跨度,青年教师对于这些案例难以驾驭,造成了教学中的案例断层问题。同时,课程教学内容每年变化较小,很多电子课件重复使用率较高,未能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中,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并不明确,无法真正领会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校企合作操作环节较少.实践教学新路径尚需探索
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问题也是国内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在学生的教学反馈中表现突出,长期下去会逐渐抹杀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成津津有味的乐学,成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企业实践环节上,其所占课时比重仍然不够,无法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造成了很多学生只会理论不会应用的尴尬局面。对此,需要推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企业实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四)大数据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新背景下,传统的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研究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成为主流趋势,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与研究方式也不再适合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构建
(一)吸收校企合作办学思想,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积极吸收、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思想,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改革现有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变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变为课堂与金融企业两个教学场所,学生、教师、企业互动交流的动态学习模式。锻炼中青年教师的多场所教学能力,以及解决学生头脑风暴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此同时,积极综合课程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总结优势改掉缺点,通过申报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的方式促进课程的发展以及名师的出现。
(二)利用校企合作教学理念,保持课程的优势地位
在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握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脉络,要求学生打好数理分析基础,强调对于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重基础的同时,课程组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增强课程趣味性,通过邀请金融机构高层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开设专题讲座方式将学术前沿知识纳入教学范围,并介绍相关案例。拓宽学生视野,不断保持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以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思想.构筑全方位实习链条
按照“凸显学科前沿、紧贴社会需求”的建设理念,构架“前期联系、初步合作、深度合作、功能升级”的金融企业实践基地全生命周期运作与管理制度,开创面向金融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导师+学生”的科研项目顾问式实习方案。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入金融企业实践,将所学的金融学知识运用到真正的生产过程中。力争与金融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每年暑期接受学生实习,同时提供优良的实习条件。同时对实习活动进行周密组织和精心安排:制定严格的实习纪律、配置带队和实习指导老师。
(四)深入企業了解生产流程,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联系周边大型金融企业,努力为学生创造实地调研机会。鼓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走出校园,与金融企业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实现专业和市场的接轨。在调研过程中培养教师的现场教学能力,利用生动形象的讲解使知识与实际结合。课堂讲解逻辑紧密,现场参观生动形象,通过两类不同角度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都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将大脑中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更加具体的参观经验,进一步体现面向实践课程教学的目的,开阔学生与教师的眼界,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应用思想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五)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重点提升教师在金融企业现场的教学技巧,以及课堂教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能力。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使得从事金融理论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自身对于学科前沿理论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金融理论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等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三、保障机制
(一)改进课程软硬件设施,完善教师教学体系
通过应用案例库、金融实验基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子教案、课件等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体系结构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体系,促进江南大学金融理论与应用课程的软件建设。通过计算机教学和科研网络平台、相应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为金融理论与应用课程提供一流的实习平台,为江南大学金融量化方法精品课程、金课的建设打下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金融理论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金融理论与应用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资料的使用率,引进金融科技与共享教室等新技术手段。使得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提高学生掌握金融量化方法知识,应用量化方法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扩大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
每学期选派1-2名教师到国内外金融机构进行挂职,与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以及精品课程或骨干教师培训,开阔教师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师知识。强化对金融科技等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定期的金融企业挂职与学术交流,鼓励团队青年教师积极踊跃地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锻炼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
(三)突出教师课下能力提升,建立规范的教研备课模式
设立常规听课及集体备课制度。课程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组织示范课、试讲课、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推行跟班听课制度,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安排不得少于10学时跟班听一至两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授课,对比自身,发现、分析总结自身教学上的不足,自主的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传、帮、带作用,迅速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的反馈体制
實行考教分离制度,并定期组织学生座谈。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座谈会,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将座谈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每学期开展一次不同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如交流教学经验体会、课程重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创新、课程间的衔接与相关内容的处理等,通过研讨经验共享并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以科研来培养锤炼教学队伍,以过硬的教学队伍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形成科研与教学之间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有代表最新理论前沿、技术进展、时代精神的新鲜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推行教案审查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机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监督,形成规范的审查评价体系。定期举行教案比赛和授课比赛,对取得优异成绩教师进行表彰,建立个人档案,在评先、晋升时享有优先权,构建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健康科学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