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05-30钱萍汤静

学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阅读思考初中语文

钱萍 汤静

摘要:要引领学生将阅读养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为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思维与阅读并进,让素养与情感共聚,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思维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思考;思维;素养;初中语文

思维能力是一种兼具迁移和感悟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础方面的内容已经学习得比较全面了,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还没有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如果离开了思考,那么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误区里。有人说,思维是一种思想蔓延、举一反三的能力。事实上,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需要引导的,由一点到一个面,由课堂迁移到生活,这是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过程。不仅如此,思维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由此迸发出智慧的火光。学生创造力养成的核心就是思维,依托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才可以形成创新精神。

一、精心制定思維训练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计划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计划就没有方向,当然有的时候计划会随着临时生成的内容而逐渐演变,但大的目标却不能因此而改变或放弃。教学中同样如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的四大模块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核心素养中单独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这就意味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开展思维训练的时候,教师不要在课堂上信手拈来,而应该制定好思维训练计划,以更精准的训练计划去服务学生,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思维训练计划,让学生懂得这节课要学习什么。这篇文章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意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悟作者对于景色的赞美之情,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读”的问题,抓住阅读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相关的思维训练也要围绕着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如下设计:1.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景物的?2.作者对于景物是什么态度?从哪里看出来的?3.你有没有过此类的感受?有没有兴趣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景物?相信在这些思维训练中,学生的视野会变得开阔一些。

思维训练的计划也可以在课堂中不断生成,但不能偏离教师预设的总目标,就像演员可以自由发挥表演,但不能脱离人物的性格一样,达到怎么样的目标,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每个教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

二、巧妙创设思维提升情境,激发想象能量

教学中不能离开情境,而语文学科就更是如此,没有情境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兴趣;思维的提升也需要情境作为依托,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预期,建立起情境与思维之间的桥梁,依靠的就是教师的授课艺术,想象和联想是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情境不仅可以使阅读内容变得更具形象性和思想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无尽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紫藤萝,看到这么生机勃勃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悟?生命就是这样,我们面对生命,首先应该有敬畏之心,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命。当我们心情沮丧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厄运的时候,你是否有过彷徨,又是否守得云开见日明?”学生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下,会产生无尽的想象,而在想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去阅读文章,让学生去谈感悟,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文本的思考与想象中获得提升。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的创设一些简单的情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情境创设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来开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去想象,让思维蔓延开来,走进具有趣味和哲理的语文课堂。故而,情境创设再也不是那种具有随意性的教学形式了。

三、恰当设计思维训练问题,引导思维发展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在问题的引发下,学生就会深入地去研究事物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离不开问题设计,而问题设计既要依托文本,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教书而教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目标,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问题。

在《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节课中,藤野先生的一些品质影响了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去通读全文,感受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而后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一种更有目的性的环境下去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伟大”这个词你如何理解?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你的确也遇到了很多教师,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他呢?2.藤野先生在得知鲁迅成为了大文豪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们来设想一下。3.爱有无国界之分?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国别不同的人之间的有关情谊的事件?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文的外延得到拓展。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源泉,而有效的问题能够使其在一定的思考中获得有关心灵的感悟。

语文阅读中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书本表面,不能为了单纯的一篇文章而放弃整个的语文世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这种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为其打造一个更为宽广的思维平台,让问题不要流于表面化。

四、积极开展碰撞思维活动,促进思维交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交流式的课程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师的心目中更是如此,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确实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带来了新的契机,走在时代的前沿,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中充分地响起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去交流思想,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感受文本中的思想。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让学生去尽情地交流,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交流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在一个点的激发下获得更多的交流体验。

在《背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感知学习,思考相关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3.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背影》的?在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各执己见。有的说,“作者眼中的父亲如山,他很爱父亲,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而对儿子却充满爱意的人。”“这个儿子不好,他原来都不知道父亲这么爱他。”“父亲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我觉得方式不重要,情感才重要。”学生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各种表达形式,鼓励他们在思想的交流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不要束缚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自由地展现出自己的亮点,这样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才能获得发展。

思想需要交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问题,当个性与个性之间发生联系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需要交流的问题,又会引起同学更深入的思考,语文的外延就得到了拓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精心地制定思维训练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思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恰当地设计思维训练问题,引导思维发展。同时,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阅读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钱萍江苏省宜兴市烟林中学;汤静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阅读思考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