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读成为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

2020-05-30景美

学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朗读核心素养思维

景美

摘要:核心素养内容广泛,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内容有选择性的让它落地生根。落地也得有方、有门、有路,最好还能有台阶、有扶手。课堂中笔者以朗读为钥匙,指引方向,搭建台阶,慢慢打开思维的大门,领着学生朝着核心素养的殿堂慢慢迈进。跟着感觉读,让思维激活;有比较地读,让思维深刻;随着想象读,让思维灵动。

关键词:朗读;思维;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将语文课程性质表述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性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在此基础上,2015年“核心素养”的提出,呼唤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具备一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参与社会。在此背景下,语文界也掀起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内容广泛,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内容有选择性的让它落地生根。落地也得有方、有门、有路,最好还能有台阶、有扶手。课堂中笔者以朗读为钥匙,指引方向,搭建台阶,慢慢打开思维的大门,领着学生朝着核心素养的殿堂慢慢迈进。

一、跟着感觉读,让思维激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的要求和表述,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事实上“课标”的表述只是基本的要求,朗读对于经典诗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仅在于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和深思。经典诗文的意蕴和精神,有时不通过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只不过这“读”要有方向,有台阶。

如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关于“雪景”诗句的品读,笔者设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以感觉为起点,以感受雪景背后渗透的昂扬勃发的青春激情为方向;以培育理性思考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和汲取人文精神为目标。笔者设定了相应的台阶。

第一层次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基本内容,这是朗读的基础层面,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总体感知能力。学生通过文字及其语音感受到北方的雪大,天气极为寒冷,读后让学生说说“雪”给人的感受,并结合诗句加以描述。

第二层次朗读:进一步激活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教师提问:“塞北的温度很低,但塞北的雪真的给人带来的只有寒冷的感受吗?”学生带着此问题细细品读岑参笔下雪景的文字,思维渐渐打开了。不少学生感受到了雪景给作者带来的惊喜,一个关中子弟,生平从未见过如此大雪,内心那份激动溢于言表,最能体现惊喜的就是那有名的把雪比作梨花开的诗句。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同学开始关注到“即”“忽”“千树万树”这些修饰词,传递着惊喜。也有同学关注到了“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从情景的描绘中感受到了作者因为朋友要离开而内心愁苦和不舍。

第三个层次朗读:让学生思维朝着纵深之处发展,同时培养质疑、探究的理性思考精神。教师提问:“要送别朋友,似乎有悲伤,但雪景中真的传递了很多悲伤吗?天气奇寒,边地艰苦,作者却喜出望外,这与众不同的雪景中除了欣喜,透过文字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胸和境界?请再读关于雪景的诗句”。这个层次非常具有挑战性,只有挑战的问题才能激发思维。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渐渐对诗句有了更深的思考。有学生思考出,这里写“愁”只有这么一句顺带而出的,而其他的诗句都充满了亮丽新奇的心境,所以愁只是一瞬间而已,更多的是遍地风光带给作者的激动和欣喜。有同学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读出了一种豪迈之气、英雄之气。更有同学从“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感受到了塞北的雪仿佛带给作者春天般的温暖。有同学补充到:“这里还有花开万里的豪壮之情”。随着思维渐渐打开,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诗句背后透露着诗人博大豪迈的胸襟,乐观、自信、昂扬的激情。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充满着勃发的生命力。诗歌读到此处,学生的思维如万斛泉源一般,汩汩流淌,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解读也上升了一个台阶。

第四个层次朗读:读背景,探究竟,进一步提升思维。笔者介绍唐代文人边关从军、建功立业的基本情况和古人追寻三不朽的精神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读诗句,感受诗句背后蕴藏的勃发精神的源头。由此学生能够明白盛唐时期国力上升,诗人身上传递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是一种不惧任何艰难困苦、乐观豪迈的情怀,是诗人的气质和心胸,更是时代的脉搏。我们读诗,读人,更要汲取其中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修炼我们自己的意志品格。

从感觉出发,以朗读为媒介,层层铺设台阶,引领学生在不断的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慢慢打开思维的阀门,迸发出思维的火光。在品读中,锤炼思维品格的同时,读懂诗歌,汲取人文精神,沉淀精神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培育核心素养。

二、有比较地读,让思维深刻

着眼文本的精思细读,通过台阶的铺设和搭建,引领学生思维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但理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仅要有深度,更要有广度和宽度。通过文本内外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取文本内外比读的点,做好台阶的铺设。

如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后半段,通过朗读品味,透过文字学生能感受到这里的天气虽然奇寒,但文字背后却透露著青春的激情,洋溢着豪迈的热情。虽然是送别,有伤感的情绪,但却不悲伤;有对友人路途艰难的担忧,但却没有难舍难分的惆怅。为了进一步锤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三步比读的台阶。

第一步:比读显精神。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题,边读边思考,能否从题目中找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所以呈现这种情感基调的原因。

这个比读活动,非常有难度,学生一开始自然会陷入茫然状态,但不断朗读和思考会慢慢突破茫然阶段。渐渐的有学生开始关注到“龙标”“京”,一个是荒僻偏远的地方,一个是全国的中心;一个是远离了政治、理想很难实现的地方,一个是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地方。有更细心的同学关注了修饰词“左迁”和“归”。一个是贬官到蛮荒之地,一个是归家,归乡。学生创造性的解读了“归”字,包含了常年在外回归故乡的渴望,更包含了作者对友人从边塞立功回京的无限羡慕、赞赏和祝福之情。更有同学从“归京”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来这里其实也是期待着和友人一样,有一天能够荣贵故里出将入相!期待有一天被大家送别的人能是自己。在层层的比读和推进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上了一个台阶,也明白了这青春激情,勃发的生命力,忧而不伤的送别氛围背后是一个年轻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拼搏的精神!所以诗歌会给人豪迈、雄壮、自信、昂扬的感觉。

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生真正读透了文字,读懂了诗词。在这样读和思的过程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品质会慢慢提升,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在比较过程中会得到很好的锤炼。

第二步:比中读气魄。将本诗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对比朗读,从景物特征、氛围感受、情感意境角度对比朗读,边读边思考其中的异同和这种异同的原因。

这个比读活动,对学生思维广度、宽度和深度的要求都很高,同时要把前面赏析雪景学习的古诗鉴赏技巧和以前积累的古诗鉴赏的方法都用上。同时通过比较异同探讨二者产生这种风貌的原因,难度很高。因为有了前面层层的铺垫和不断的思维训练,虽然很难,学生基本可以完成。

通过朗读思考和探讨,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学生渐渐明白同样是雄壮之景,但一个雄壮豪迈,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一个悲壮低沉,犹如战败的将军在叙述搏斗,充满了悲情色彩。景物构筑氛围,一个热烈明朗,热情洋溢;一个低沉压抑,让人窒息。犹如一个少壮英雄豪情万丈,一个英雄迟暮无奈悲凉。这两首诗歌也传递着背后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心胸和气魄。层层推进,反复的朗读和思考,比较质疑,学生理性思维得到不断提升。

第三步:比中读气象。请再读这两首诗,可以讨论,能否通过两首诗词感受到唐宋诗词的不同,以及不同背后的原因。

有了前两层次的思维训练,笔者再进一步锤炼学生抽象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设计了这一个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便很难,因为有层层的铺垫,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课堂上同学们深入思考,激烈辩论。有学生进行精彩的概括:“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文学。国力强盛的大唐,每个人都充满了自信,骨子里都是英雄豪迈之气,诗歌之中也是如此。但孱弱的宋朝,不断失败的边关战争,让文人骨子里就没了自信,所剩下的只有悲壮的情怀。所以两首诗给人感觉完全不同,诗人的心胸气魄也完全不同。”在不断的讨论中,教师用了“盛唐气象”做总结。盛唐诗歌里散发出来的人生的自信、豪迈的气魄、生命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激情,都是其他任何时代所不具有的,这是时代氛围决定了的。这便是盛唐诗歌的魅力。

通过不断的朗读和思考,学生从景物读到人物胸襟气魄,再到时代的风貌,唐诗的风貌气魄,层层深入。思维难度不断加大和提升,思维的锤炼也不但加强,核心素养也在不断的落地。

三、随着想象读,让思维灵动

朗读是感受诗文语言魅力和意境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朗读只能初步感知,真正走进诗文意境还需借助理性思维。联想和想象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也是读懂诗歌的必经之路。以朗读为起点,借力想象,读中想,想中读,让思维灵动起来,对诗歌的感悟会走入另一番天地。

如在教授《使至塞上》的时候,带领学生感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几个层次朗读与想象。

第一层,反复吟咏,说感受。这个层次也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初步感受诗句的魅力。学生也只能简单的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不能深入理解意境。

第二层,在音乐声中,听老师读诗歌,想象画面,然后全班反复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者选取了极富有震撼力《霍比特人》中的《Victory》主题曲。辽阔宏大的背景音乐恰好和诗句的辽阔、雄壮、苍凉的意境相一致。最后全班同学在宏大的音乐声中集体起立反复吟咏这句诗,课堂也进入高潮。然后在宏大的音乐声中全班同学快速把自己联想想象的内容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在分享的时候,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同学们从画面色彩、沙漠特征、落日、狼烟、天空、黄河等等多重角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同学写道:“我看到大诗人王维,一个人从玉门关往西,赶着马车,行走在西域的广阔无垠的沙漠天空之下。落日的恢宏色彩燃遍了西方的天空,把沙漠也燃烧了起来。王维静静地赶着马车,远处的大河在沙漠中纵横流淌,仿佛从遥远的天际而来,前方天空中升起高高的一柱狼烟。我的心也跟着王维一起行走在恢宏的沙漠上,不知道为何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与豪迈,辽阔的天地间大诗人的背影显得更加渺小,又有一丝苍凉落寞感在心中慢慢升起。”

通过吟咏和想象,学生能基本感受到画面和背后传递出来的情绪和情感,这只完成了解读诗歌的第一步:透过文字获得感性的认识。经典诗文讀到这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更深的理性思考。但这感受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基础,只有通过想象感受到意境,才可能找准我们理性思考的方向。

第三层,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讨论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苍凉、温暖、雄壮、豪迈甚至悲壮的复杂感受。提示:可以从本诗画面的色彩,景物的选取的独特性,构图的特征,诗人出塞的背景,诗人人生志向和现实的困境,时代的风气等等角度进行更层次的朗读、思考和讨论。这个层次的朗读与思考也是比较难的,中间需要教师不断的点播和指引,学生才会深思熟虑。

总之,朗读是诗歌教育的必要内容和形式,但课堂朗读要导之有方,导之有法,这样才能充分打开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做好铺垫,引导学生经由多个台阶不断上升,有时甚至要故意给思维设置些障碍,才能不断锤炼理性思维,培养辩证思维,激发质疑探究的能力。经典诗文本身的人文底蕴深厚,在读透文字后,感悟诗人心胸气魄的时候自然会积淀人文素养,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格。这样的教学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朗读核心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