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深度教学还得从浅处入手

2020-05-30杨先武

学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语文

杨先武

摘要:语文深度教学可使语言建构有坡度,思维训练有高度,审美鉴赏有深度,文化传承有厚度。语文深度教学还得从浅处入手,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入手,从课堂的常用方式方法入手。在提问中见深度,在朗读中见深度,在比较中见深度,在角色“穿越”中见深度,在循序渐进中见深度。

关键词:语文;深度教学;浅处入手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流于表面,不能注重形式,而应让学生对文本熟读深思,继而心领神会,教师有必要实施深度教学。但深度教学不是刻意求深求异,也不是钻牛角尖的深挖,而是要深入文本,发现文本的魅力,体悟语言的妙处,尤其是从文本中那些朴实平淡的语言中品出背后的真情和深意。语文深度教学可使语言建构有坡度,思维训练有高度,审美鉴赏有深度,文化传承有厚度。那么,深度教学该从何处入手呢?

《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事如此,教学也如此。语文深度教学还得从浅处入手,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入手,从课堂的常用方式方法入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在提问中见深度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善于对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发问。教师设置精妙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研读文本,即便不能一时领悟文本的深意,也能对文本产生好奇心,激发其探求的欲望。

谢冕先生在讲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从诗中的句号发问。为什么“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他今天不幸福吗?为什么?“喂马,砍柴,周游世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目的是什么?“春暖花开”的喻意是什么?把文中的句号当问号来教学,看似平凡,却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赏析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广度,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不仅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文本的教学,有时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见出作者的深意。孙犁的《荷花淀》“夫妻话别”中,女人有句话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句子中间的句号,就很值得推敲。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在教学中,就抓住句中的句号展开。他问:为什么不能把句号改为逗号?学生研读文本,揣摩女人说话时的语气、表情、眼神,认为换成逗号后句子意思虽依然通顺,可女人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拖其后退是真。句号则表现了女人深明大义,由衷地支持丈夫参军,但家里确实有困难需要丈夫理解、解决。两句话,不拦是真,表现了对丈夫的支持。家里困难是實,如实跟丈夫诉说。两层意思,通过句号含蓄表现出来。

变换提问角度,让思路拐个弯,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往往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多层次地品出文本的涵义。

二、在朗读中见深度

朗读也是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要通过朗读法读出感情,品出韵味。不少老师抱怨:我已让学生读过多次了,为什么他们还不能理解呢?实际上,仅仅停留在次数上的朗读是不可能达到深度学习的。不少学生朗读只是把文字语音读出来,却没有把含义读出来,没有把感情读出来。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感受不同,朗读的语调处理是不一样的。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可以读出对孔乙己的同情,也可以读出对孔乙己的憎恶,全看读者的感觉和理解。

古典诗词的结句,是很讲究的,一般都有丰富的意蕴。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结句,“故园无此声”,如果只按一般叙述句来朗读,教学就仅停留在对表层句意的了解:故园却没有这样的风雪之声。理解仅限于此,则索然无味了。借用淮北师范大学姜胜老师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点拨学生:要能读出结句的悠悠余韵,把它变换句式读读看。当否定句来读:故园怎么可能没有风雪之声呢?是词人幻觉的体验,这就类似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怎么可能化作相思泪呢?把无理之事说得理直气壮,就是情感的极端化,是词人的执念。当祈使句来读:希望故园没有风雪,祝愿家人在宁静的夜晚安睡。词人身处冰天雪地,却还牵挂和祝福家人,如此情怀多么动人。

同样的语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则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如此的朗读体验,不仅可以咀嚼出不同的语言味道,还能品味出诗文的内在深意。朗读自然成了深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三、在比较中见深度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见方式。在说明文写作中有比较说明,在议论文写作中有比较论证,作者通过比较来向读者阐明事物和事理。在文本解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两篇文本的理解,从而获得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

教学汪曾祺《昆明的雨》,学生品读描写雨的段落: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学生初读时,虽觉其描写得好,但不知好在哪里。这时,教师可用朱自清《春》中对雨的描写来创设情境,帮学生建立起与熟悉文本的联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点拨思考:朱自清与汪曾祺同是扬州籍作家,同是描写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发现:汪曾祺用写意画的方法写雨,粗线条,创意境;朱自清用工笔画的方法,细笔触,写实境。朱自清写的是家乡的雨,如数家珍,润泽心灵;汪曾祺寫的是异乡的雨,记忆犹新,敲打无眠。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汪曾祺笔下雨的理解。

教学莫泊桑《项链》,有位老师用法文本《首饰》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看看哪种语言的表达效果更适合人物性格及环境。比如,课本中是“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在法文本中是“不过,美人儿,我原以为你大概是满意的。”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不但要和教师、同学交流,还要和作者交流,要和编者、译者交流。这样将古今中外的相关文本加以比较,对文本的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就有深度了。

四、在角色“穿越”中见深度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留无限的意蕴于文字之外,犹如国画的空白之美,空白处无“象”,而其象更大,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文学作品往往在文中留下许多空白,任由读者去想象、去填补。比如文言文,更是言简意赅,凝练含蓄,有许多的空白,此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用化身文中人物的方法,实行角色的“穿越”。

教学《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以让学生穿越成桃源中人。如果你是村中人,听了渔人讲述外面世界的沧桑巨变后,你是如何“叹惋”的?会“叹惋”些什么呢?

教学叶绍翁《游园不值》,不仅仅读读背背,可以进行身份穿越的深度学习。你就是游园者,怎么叩门?主人为什么不开门,你怎样的自言自语?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你心情会怎么样?学生绘声绘色地演绎诗的情节和情境,有的还用上“哈”“唉”“哇”感叹词,很好地诠释了诗中表达的“高兴”“扫兴””欣赏“的心情。

教学冰心《荷叶母亲》“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在繁密的雨中,如果你是当时的小婉莹,你的母亲会怎么唤你呢?

母亲为什么唤你?

如此的“穿越”,就是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生活情境,结合文本的语境,在文本的空白处揣摩,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丰富文本的内涵,“于无字处读书”,文字的韵味理解自然就有深度了。

五、在循序渐进中见深度

孟子在论及学习时提出“盈科而进”,也就是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学生阅读一般先整体感知,再深入理解,继而拓展运用。对整本书的阅读,尤其要有一个逐渐加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深度备课,对文本深度品读,然后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指导学生层层深入,领悟文本的深意。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和对话,渐入佳境,彼此乐在其中。

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阅读,可分五个阶段进行深度阅读。第一阶段略读,只要求学生对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有个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复读,对一部分读得好的学生以问题引领再读,以此吸引其他学生参与复读。第三阶段赏读,对每一章节的内容筛选精彩片段进行赏析、摘抄,围绕核心问题组织讨论。第四阶段报告会,分四个板块。讲印象:回顾印象最深的人物;说故事:说说人物精彩的故事;话人物:寻找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谈作品:由《草房子》引导到曹文轩的其他作品。第五阶段读写结合,写人物评价,写自己生活中的人物。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对《草房子》的理解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其阅读感悟会逐渐加深,阅读能力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教研室)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
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