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0-05-29丁超
丁超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物教材的潜在因素,密切联系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教学内容, 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初中生物教学应面向社会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探究社会现象,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关键词】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061-02
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影响深远,可以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1 面向社会生活,构建生活化的生物教学课堂
1.1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学科知识素养
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潜心研究初中生物教材的编排体系,熟练掌握教学实践环节,具备探究生物领域的科学素养,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了解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分析研究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联系,树立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1]。
1.2 构建情景化的教学课堂
教师应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寻找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研究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的距离。如教师在讲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章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我们走进茂密的森林,为什么空气清新?街道清洁区为什么不准焚烧垃圾?教师也可播放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工厂的滚滚浓烟对人来有哪些危害?为什么大江大河的鱼类急剧减少?通过创设生活化实际场景,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1.3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积极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可以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参观工厂、农村、社区,加强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生活联系的认识。如初中七年级生物中的“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章节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园林专家培育花草树木,必须遵循春夏秋冬的季节特点,合理安排园林的区域规划和布局。又如城乡供水的规划编制、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工业生产中的二甲醚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画面,加深学生的印象。
2 探究社会现象,树立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从而造成资源开发过度、大气污染、固体有害废弃物污染、建筑施工噪聲污染、自然保护区的水土流失、高原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破坏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当今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增大,自然环境污染的现象还在加剧。人类生活中温室效应以及大气臭氧层受到人为的破坏,江河湖海的水污染、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污染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初中生物教学应让学生明确人类和大自然应该成为有机的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存在,尊重生物圈的动物、植物的生命存在,才能共享地球资源。谋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改造周围环境。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应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有哪些现象?保护地球与保护环境有哪些关系?同时,教师应用多媒体系统,通过播放影像画面,引导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向社会宣传,唤起人们抵制化石燃料大量消耗的意识。
3 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3.1 扩大学生的视野
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观察河流水源保护情况,观察鱼类的生长环境,撰写水源保护的调查报告,让学生融入环境保护中,高举环境保护的大旗,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因此,教学活动中要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从电视网络、科普读物中收集环境保护资料,全面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特别是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认识自然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
3.2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
教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学生强调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网络资料、观看多媒体动漫等,了解温室效应给人来带来的危害:地球表面温度逐渐升高、气候逐渐变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物种灭绝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告诉学生,南极洲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企鹅将不复生存,陆地的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减产,也会影响海洋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的正常生长。
3.3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纯依靠生物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如组织学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实践调查活动;深入当地农村、居住的社区,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聘请环保技术人员举办讲座活动,引导学生提高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随便丢弃白色垃圾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必须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是珍爱生命、维护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凤琴.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J].生物技术世界,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