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6-12-05向俊禄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向俊禄

摘 要:发散思维是增强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又是思维品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的综合体现。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礼品盒,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要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让学生尝试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列出了算式:4×3+4×3+3×2+3×2+4×2+4×2=52(平方米);接着又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提醒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还可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有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是:4×3×2=24(平方米),3×2×2=12(平方米)4×2×2=16(平方米),24+12+16=52(平方米);还有部分同学举手,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是:4×3+3×2+4×2=26(平方米)26×2=52(平方米)。这样对于一道题目便有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虽然课堂费时间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转换思考,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所谓的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而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思维的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解题经验的上,做出转换、假设、逆反等变通,从而使学生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学生在解决如下应用题:小明看一本故事书,6天看了这本书的2/5,这样,剩下的还要几天看完?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做出:(1-2/5)÷(2/5÷6)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的诱导问:(1)小明看完这本书需要多少天?6÷2/5-6或6÷2/5×(1-2/5),(2)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页数的几分之几?(3)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页数的几倍?通过这些的诱导,能使学生自觉的从一个思维过程转到另一个思维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题目,就不知怎样解答。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最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讨论,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如:小明打一份稿件,如果每分钟打50个字,30分钟打完,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几分钟打完?学生完成后,提出:谁能把“现在每分钟打80个字”这个条件改成间接条件?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同学们纷纷抢答。

1.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30个字;

2.现在每天分钟是原来的1.6倍;

3.现在每分钟比原来多打五分之三:…… 这样,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在解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缘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的定向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小明和小红一共收集了176 张邮票,已知小明比小红多 12张,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张邮票?

解法一:善于抓住解题关键,根据问题,理解小明比小红多 12张 ,反之小红就比小明少 12 张 。

小明:( 176 + 12 )÷ 2 = 94 (张)

小红:( 176 - 12 )÷ 2 = 82 (张)

解法二:将总张数减去小明多的 12 张后求平均 , 得出小红的张数, 再加 12张求出小明的张数。

176 - 12 = 164 (张)

小红: 164 ÷ 2 = 82 (张)

小明: 82 + 12 = 94 (张)

解法三:对数量关系进行逆思考:将总张数求出平均数,小明的张数加6张和小红的张数减6张后,就得出小明比小红多12张。

176 ÷ 2 = 88 (张)

小明: 88 + 6 = 94 (张)

小红: 88 - 6 = 82 (千克)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以上的解法,使学生认识到:解应用题最关键是找出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弄清解题思路,对各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准确地写出来,并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多种思考,就会找到不同的解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教师同时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积极稳妥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课堂教学将会“熠熠生辉”,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小学数学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