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理念

2020-05-28王涛徐旭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王涛 徐旭

摘要: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托文本,辨识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实践相融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语文的课程性质和教育内涵来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进而贯彻落实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年龄尚小,模仿性强,意志力弱,内控力差,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多次反复、不断刺激、不断强化才能掌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具体形象思维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抽象思维开始形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因此,统编教材编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一改过去从一入学就学拼音的做法,回归传统蒙学的办法,开篇编入识字课文“天地人 你我他”“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将汉字摆在了第一位。孩子在反复诵读中,慢慢就学会识字,习得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传统的做法有趣、有效,给孩子留下了初始的感觉。

低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为了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语文能力体系,低段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儿歌等。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编选了一些中外民间故事、革命英雄人物故事、简短的文言文及中外名著改编、古代文学作品节选等。教材非常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古典诗词、古典文学作品等方面,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给他们注入精神的营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材加大了开放性内容的比重,以增强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因此,从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编者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一般都做了些改动,然后将语文要素按照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精心编排其中,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与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相吻合

阅读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生本之间及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统编教材都是编者根据一定的选文标准和要求,经过反复斟酌、精心挑选打磨的,其中融入了编者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编写思路和所需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充分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辨识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教材的规定性和开放性,树立文化自信,落实国家意志。

打开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至,方正华美的楷体汉字、意境高远的山水写意画、装扮逼真的京剧人物、精巧逼真的传统剪纸、造型独特的扇面装饰……教材蕴含着丰富多样、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贯穿了低、中、高年级,充分突出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如一年级教材“入学教育”的开篇“我是中国人”点明主题,展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识字课文《升国旗》通过描述小学生参加升国旗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升旗礼仪,对学生进行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教育;《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则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长辈,弘扬仁爱孝悌的思想。此外,教材许多课文都选用了中国画、艺术人物形象作为配图,时时处处不忘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熏陶。教材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人文性、哲理性、思想性等。语文统编教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秉持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的编写理念。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新编语文教材通过精选古代经典作品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编写中,深入挖掘经典名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三、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契合

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重视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所肩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忽略作品中蕴含和倡导的仁爱思想、礼仪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使用统编教材,我们应深刻领会教材要旨,用好教材,把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和社会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需要教师的智慧。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有许多体现民族特色的童谣,如《春节歌》《剪窗花》,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增設了带领孩子一起“唱歌谣”的趣味互动内容,不仅易于儿童积累背诵,更利于儿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如陆游的《示儿》是他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对于从名著中节选的文学作品,如《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我们要通过课文,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殿堂,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四、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融合

课堂是“以文化人”的主要阵地,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孩子们的生活都比较远,学生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情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激活师生的内在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控与开发、传输与接受更容易发生。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数字资源及增强型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情境,将静态呈现的知识转化为能动态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临场感和真实感,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快捷地感受到复杂、深奥的抽象世界。教师可以利用3D动画技术和AI技术,让古代诗人、文豪、百姓、将相等现身课堂,畅叙其生活故事、创作原由。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带学生到莫高窟、兵马俑、圆明园去游历。教师还可以虚拟更换古装、挪移时空、穿越千年、伴学生度元宵、过重阳……3D数字技术的展示和人机交互、角色对话和互换等方式,可以把学生带到无限接近真实的场景中。

当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的传统文化展示出来,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系安徽省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AH2018104)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