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学“比较”,提升思维

2020-05-28刘岩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表达比较思维

刘岩

摘要:以语文素养提升为目的,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借助“比较”的方法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学会表达。 通过“品比较句——体会反衬,删减比较——感受效果,句段比较——品味侧重,文章比较——学习写法”四个板块阐释“比较”的意义,学习“比较”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比较;表达;语用;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如何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教,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应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恰逢统编教材改版,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阅读策略的指导。“比较”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们的阅读策略,那么,如何“比较”?“比较”的意义在哪里?从“比较”中,我们能够构建哪些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呢?从以下维度来指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他们也许会收获一些语用的知识。

一、品比较句——体会反衬

我们新的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文中第3、第4两小节是比较句,第3小节: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第4小节: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这两小节紧挨在一起的意图就是“比较”,而作者之所以拿白鹭跟白鹤、朱鹭以及苍鹭相比,就是想要反衬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以此来凸显它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那么,反衬的作用就是突出文章的主角,言在外物,而意在主体。通过学生的仔细品读,对语义的回味和分析比较,以及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并且可以迁移到平时的写作中,学以致用。在比较中反复咀嚼文字,学生们会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这便是学习语文的情趣。

二、删减比较——感受效果

同样是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描述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谈花生的情景。通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的种种益处,以借物喻人的习作手法,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高贵品格,从而表达父親对孩子的期望: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身不为名利,但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文中父亲的话更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揭示了深刻的含义。第10自然段——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在这里,作者的父亲为了教育孩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凸显花生的内在品质。那么,如何彰显“比较”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呢?我在教学中把原文的写桃子、石榴、苹果的那句话删减掉了,变成了“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然后让学生们细细品读,反复品味,思考两个问题:(1)这样改过之后有没有语病?句子是否通顺?(2) 哪一句更好?说说你的理由。经过仔细研读,学生们发现,把描写其他水果的句子删掉,并不影响句子的语法表达,也没有语法逻辑的错误,是个语法正确的句子。这是第一个层面的理解。然而,重点在后面的两个句子的比较。通过细细品味、小组合作,学生们发现:虽然去掉了其他水果的那一句没有语病,但是在凸显花生内在品质的效果上却是大打折扣,缺少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由埋在地下的默默无闻的花生,到桃子、石榴、苹果挂在枝头的引人注目的漂亮果实,如此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才能真正让读者的思路打开,由此去生发开来,联系到生活中的两类人,一类默默无闻,一类引人注目。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使语言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得到最佳体现。

三、句段比较——品味侧重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全文围绕“奇迹”一词描写了地道战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排列比较,在前半部分作者列举敌人进攻方法的顺序是“火攻”“水攻”“毒气攻”,而后面写人们应对办法的列举顺序则是“火攻”“毒气攻”“水攻”,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前后的顺序不一致,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比较的机会。按照常理,文章在列举时应该做到前后一致,这样读起来才不会感到混乱,而文章在这里却将“水攻”“毒气攻”的位置调换了,是随意调换的吗?为什么要这样调换位置?通过反复品读、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学生们发现,敌人的每一个目的都是想置人于死地,人们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说是“见招拆招”。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结合这句话,学生们发现,在诸多的方法中,人们应对水攻的方法是最妙的一种,也最能彰显冀中人民的劳动智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调换顺序,是为了着重突出“水攻”的妙法,以此来凸显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正体现地道战是我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文章比较——学习写法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一条: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条导读给了老师和学生们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本单元的文章着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是我们语文教材改版后的一大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教师教得有的放矢,学生们学得清晰明了。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文章在这一单元里有《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其中,前者的第2小节,先写了这五位壮士一齐对付敌人的群体表现,再逐一写每位战士的具体表现;后者的第12小节先依次写了海军的两个排,步兵的一个师,炮兵的一个师,战车师,骑兵师,再写整个部队等距离、匀速前进的场面。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上,而是要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建立系统的学习体系。那么,既然都是点面结合的段落,它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会建立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思考的方向,“比较阅读”在这里就是很好的阅读策略。结合课后的练习,《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的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开国大典》: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细细品读这两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对这两个场面中的情境描写的比较和写作顺序的描写进行比较,来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场面的描写都有一定的情境,在《狼牙山五壮士》中通过群体和个人描写相结合体现了整个场面的“悲壮”,《开国大典》则在一组一组参阅士兵逐渐走近的过程中,突出了“严肃”的情境,可见不同的场面要写出不同的情境;而在写作的顺序上,《狼牙山五壮士》是以作者的视线转移作为写作顺序展开的,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作者的观察空间的转移顺序;《开国大典》是根据参阅士兵展示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顺序来写的。一个“悲壮”,一个“严肃”;一个以视觉转移为序,一个以时间先后为序,同样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却有着不一样的写法,给人的感受和情境氛围也不一样。这样,关于运用同一类写作手法的文章,便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思考,也是我们立足语用教学的有效途径。

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堂上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索的教学实践,如何教给学生们有效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也是我们在每一次课堂上应该着力研究的方向。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表达比较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同曲异调共流芳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