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2020-05-28张秋婧
张秋婧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从激发学生兴趣、演绎课文情景、结合实际案例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措施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集功能性与人文性于一身,一方面承载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前提,另一方面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基础。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实现学生主体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兴趣夯实文化基础
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必须以兴趣作为教学的起点,切不可延续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的好学、求知之心,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底蕴。以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课为例,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阶段,他们对于抽象的古诗难以深层次地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将学习古诗大意后置,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描述完毕,教师再以诗人的口吻朗诵、讲解古诗,对同一幅画以古今不同的话来呈现,让学生感受古诗之精妙所在,从而夯实学生的文学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更加离不开兴趣。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事物背后的科学依据,让学生的好奇心逐步转为求知欲、探索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教师在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进行大胆猜测。青蛙为什么不出来和其他动物一起玩耍呢?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会给出千奇百怪的答案:青蛙没有皮毛,滑溜溜的皮肤怕冷;青蛙不喜欢和小鸡小鸭玩耍;青蛙妈妈还没给它把毛衣打好;青蛙的作业还没有做完……當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夸赞学生的想象力后告知学生青蛙不参加的真实原因:当气温很低时,青蛙无法调节自己的体温,它们的行动会变得迟缓;同时,昆虫在冬天也基本绝迹,青蛙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源,于是它们通过冬眠的方式减少消耗,安全地度过严酷的冬季。通过这一课,学生了解到动物的多样性,也接触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二、演绎课文,鲜活场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低年级的孩子尚处在懵懂、幼稚的阶段,其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表演、体验式活动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习得独立学习、健康生活的方法。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的教学中,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加入师生表演或生生表演,将课文中的情景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体会文中妈妈既关爱又责备的语气,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这关爱与责备背后的原因,推动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贝贝如何做才能不再一直丢东西?此时,学生随着教师环环相扣的指引应有所感悟。教师再代入实际生活的场景,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烦”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并请学生结合所说的解决方法进行实际演练,如收拾笔盒、书包,系鞋带等。由此,教师就把学会思考、独立处理自己生活之麻烦的潜意识埋在学生心中,也为行为的发生做好准备。《动物王国开大会》《咕咚》等课文也能利用表演进行课堂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让学生明白在传达消息时需要表述完整、清晰,时间、地点、事件缺一不可;《咕咚》让学生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切不可以讹传讹的道理。情景表演能直接给予学生视觉冲击,使课文意图传达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强化自主发展的意识。语文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终究是帮助学生面向生活、回归生活、学会如何生活,所以,以生活情境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适应社会、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责任感
祖国的花朵们终将长成建设祖国的栋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充分地备课,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来达到提升育人价值的目的。学生更容易受音频、视频等动态教育形式的影响。这使得能够展示实际案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成为教师展示现实案例,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社会责任感、激发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何为责任?即个体分内应做之事。社会责任也就意味着处在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承担之事。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渗透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优秀品质的培养。笔者将社会责任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来阐明实际案例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习古诗、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传统文化内容时,可结合其背后的含义搜集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的故事与学生分享,并告知学生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盛行,也需要学生学习并传承。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端午节的来历、习俗进行介绍,还应重视课文中提及的 “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告诉学生这不仅仅是分享粽子,也是用爱温暖他人,再列举班级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播放雷锋帮助他人、孔融让梨等影视案例,让学生树立榜样心理、从众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待人友好、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集了描写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人物、著名科学家的课文及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冷冰的汉字或许只是轻轻地擦过学生的指尖,但教师可通过讲述、展示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者的艰辛和丰功伟绩,贴近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例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中讲述的是毛主席为沙洲坝乡亲们挖井的事,而现实生活中毛主席为人民群众做的好事数不胜数,为突出毛主席的伟大贡献、丰满毛主席的高大形象,教师可搜集视频、文字资料为学生讲述革命时期的艰苦历史和毛主席为人民奉献的具体事迹,让毛主席走出书本,鲜活起来,也让相距现实极其遥远的革命时代离学生更近一步。
(三)重视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描绘祖国山川的秀美与雄壮的课文,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以激励学生的课文,讲述各族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守卫祖国海疆的英雄事迹的课文。这都是用事实在告诉学生,只有国家强大、主权完整,才能繁荣富强。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上学了》就介绍了“我”的身份——中国人,同时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让学生在开学第一课就感受到祖国的热情。教师应利充分利用各种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再以《祖国多么广大》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图的环节,展示我国的地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学生讲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分界线,让学生明白中国的领土一点儿也不能少!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优良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道路是艰辛的,但学生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这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完人”。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
[2]张亚,杨道宇.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刘玉萍.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9(6).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