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构建深度学习的政治课堂
2020-05-28刘雁
刘雁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从三方面阐述对学生深度学习的要求:当今时代的适应性、对课堂设计的优化要求、构建深度学习的政治课堂的必要性和实践性。从教法、素材的整合、学法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维品质,提高素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构建深度学习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深度学习;中学政治教学
100多年前的今天,紫藤花开的静雅校园,叶圣陶先生端坐在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学堂里,聆听老师的教导,顺应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心中渐渐形成自己的理念,终成一代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的内核价值照耀着后继者。20多年前,笔者也坐在苏州一中的课堂里,想象着叶老曾经坐过的课桌,走过的每一条校园小径,聆听着他“教是为了不教”的声声教诲。他的思想就像种子在笔者年轻的心里深深地扎根发芽,引领着笔者走向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一生追随。
走上三尺讲台,笔者也牢牢记住“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言简而义丰,蕴含的教育广度和深度,足以使笔者在教育教学园地勤耕,探索不懈。
一、“教是为了不教”在当今时代的适应性
(一)符合现今深度学习的理念
2014年,新媒体联盟公布了《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在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关键趋势的近期趋势中提到了追求“深度学习”,旨在培养有知识、有问题解决能力、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思考者,使他们具有适应21世纪的领导能力。从此,“深度学习”作为一个术语被广泛使用。课堂教学也开始关注“深度学习”。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学习;是能够在多重思想和知识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学习怎样解决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1]。教师教书是在相机诱导,让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自己领悟,自己探索,独立实践,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获得知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这就是叶圣陶先生热切盼望的教育图景。
(二)符合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分别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而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求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知变、求变、能变,从而让学生加强在思想品德上的自我修养。“教是为了不教”最根本的就在于使受教育的每个人都成为自我教育即自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其终身学习,自强不息。
二、“教是为了不教”对课堂设计的优化要求
(一)深入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是创造性劳动[2]。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实际上选用哪些例子、怎样编排和呈现这些例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需要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积极审视教材,把握编写意图,理清教学重难点,提取精髓,还要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然后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从而在政治课堂上紧密联系时事热点、社会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主动丰富教材。
如“见证梦想的魅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的教学,当时正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伟大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有着传奇经历的南仁东同志也位列其中。本节课围绕吸引学生眼球的两个时代性主旨:“天眼的伟大”与“南仁东先生的传奇”设计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四个议题,分别是两个“如何”和两个“为何”。议题一:天眼与南仁东之间是如何相互成就的;议题二:为何说南仁东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议题三:南仁东一生为何坚守执着一件事;议题四:南仁东是如何推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项目的。四个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时事热点,丰富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在研究生动鲜活的先进人物事例过程中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精心设计教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新课改标准中被定性为“活动型课程”,推进这类课程的最有效实施路径就是开展议题教学。主要表现为:一是形式的多元性。“议题”不仅仅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调查研究、活动体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课堂思辨等都是“议题”教学的组织形式。二是问题的序列化。序列化的问题设计,是一个相互连续、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三是思维指向的多维性。每一个“议题”所设计的问题链中,包括多种思维指向、多种问题形式、多种设问方式。四是课内课外的双向性。“议题”既包括课内的探究,也包括课外的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微课题研究、微论文写作等。“议题”为学生提供主动体验、经历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如在高三复习课“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美国专题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面对特朗普发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投资,美国几大州齐唱反调,美国州政府为什么敢‘叫板总统”和“奥巴马‘高铁梦难圆的原因”两个议题,每个议题又包括分享、探究、思辨等多种形式。
议题一“美国州政府为什么敢‘叫板总统”的问题链设计是:(1)分享:分享你所了解的美国历任总统执政期间发生过的影响较大的类似政治现象,说说你的感悟;(2)探究:美國的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利益集团的作用;(3)思辨:众所周知,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三军统帅,为何还会被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