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培养,有助儿童健康发展
2020-05-26黄东萍
黄东萍
【摘要】 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情感的伴随,人的自然成长,除了最基本的温饱外,情感安全需要是人进一步发展自然需求,是不可缺少的。缺乏情感,一个人的成长容易产生人格的缺陷,导致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关键词】 情感培养 健康成长 体验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21-02
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传递正向价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态度。她建议学校道德教育要在方法上进行转变,减少单向灌输,增加双向理解;从重知识化向重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
从实践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营养品,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和重要的内容。
一、情感是儿童成长的自然需要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情感发展的伴随,人的自然成长,除了最基本的温饱外,情感安全需要是人进一步发展自然需求,是不可缺少的。缺乏情感,一个人的成长容易产生人格的缺陷,导致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些小猕猴和母亲隔离,在房间里放了两个“假妈妈”。一个用绒布包裹绵软的妈妈,身上没有奶瓶,另一个用的钢丝做成硬邦邦的妈妈,但身上放有一个奶瓶。实验结果是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表明自然生命对温暖的依恋比食物更重要。当满足了饥饿后,生命就有更高一层的自然需要。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表现出性情较冷漠,不合群的特征。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满足温饱是人成长的第一需要,而情感是一个生命能否正常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温暖的怀抱、温柔的语言,这是都是情感交流的体现,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营养品。小学生正是儿童发展关键期,重视情感体验和教育,对我们孩子的健全人格发展相当重要。
二、影响儿童情感培养的因素
1.家庭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
孩子越小,对父母依恋要求越多,这是儿童取得安全感的需要。长时间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孩子,潜意识中是既渴望父母的爱,又对父母有抱怨,他们会表现出委屈、抗拒、缠绵和任性行为。有些家庭是注重教育孩子的,但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无法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结,也是难以达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男孩子,是一个平时学习行为都不错的孩子。但上五年级之后突然性格大变,经常违反纪律,老师说要与他家长沟通联系时,他反而表现得特别高兴的。经过了解,他父母亲离异了,跟着母亲生活,平时渴望见到爸爸,但爸爸忙。结果他就违反纪律,又不改正,老师跟家长联系沟通时,他特别高兴是跟爸爸联系,这样就能接到爸爸的关心电话或能在周未见到爸爸,接受爸爸的“教育”。这是一种让我们出乎意料的事情,男孩子为满足与爸爸见面的需求,总是去干一些违纪的事情,从而获得父亲关注。这种不恰当的思维会对男孩的健康心理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是儿童成长不能缺失的基本需要。
2.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情感重要时期
教育学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情感研究,认为情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内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期形成的,如果童年情感缺失,它是永远无法弥补。”他表达了两点:一是良好情感是好品德的行为动力,所有良好品德行为都源于良好的情感:二是儿童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关键时期。我们应重视小学阶段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让儿童拥有良好心理品质,让每一个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使命。”
三、情感教育的策略
1.转变课堂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育发挥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育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把待人处事的方式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提倡学生要亲自参与践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生成正确认知,促进人格健康的成长。在学校教育中改变课堂教育模式是情感教育关键的策略。过往的课堂过于注重知识性传授的倾向,学生获得情感较为机械。体验式教育就是要在课堂中搭建合适情境体验平台,创设情景,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良好的情感。例如我们开展“承传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平台,为学生创设多样体验式活动项目。如元宵节邀请家长来学校与孩子们一起搓汤圆、煮汤圆、共享节日团圆的快乐;又如母亲节我们设计了“代妈妈当一天家”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父母的辛劳,减少单向知识输入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校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对情感体验提供机会,使学生动情践行,渐成修养,从无意认知转化为有意认知,更容易内化学生品格。
2.提升教师的情感发展
教师的个体情感和对学待学生的情感,影响學生情感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情感能力不仅关系自身幸福,而且与学生的快乐与成功息息相关。学校教育长期受“偏智化”教育观的影响,评价教师的标准仅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技巧、教学成绩等方面,不重视教师个人情感层面。事实上学生的情感发展与教师的个人情感关系更密切。
教师个人情感是通过的身体语言表达,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感受到关怀尊重和冷漠厌恶。关怀尊重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推动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反之,如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老师的冷漠对待,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放弃该学科的学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老师所教的学科他也会表现出喜欢的情绪,反之会厌恶该学科,成绩也会每况愈下。可见,教师自身情感表达如何,直接激发或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3.课外综合活动渗透情感教育,创设情感教育的深厚氛围
在丰富多样的综合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情感教育的情境,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科技发明活动、艺术鉴赏与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等,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反复体验积极、健康的感受,陶冶他们的健康情感。例如,我们利用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开展节日渗透情感活动。在植树节的“拥抱春天,播种绿色”的植树活动,我们渗透爱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情感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种树造林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在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纪念感恩,怀念故人的情怀。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着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节日中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资源,学生在参与节日活动是得到充分展现。学校教育依托课处综合活动充分开发并好传统资源,有助于提高学校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
[2]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4]董晓星陈家麟.情感教育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