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教材创新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20-05-26胡焕裕
胡焕裕
【摘要】 本文以对教材实验进行认真深入研究或排查,对高一教材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推进实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演示实验 改进创新 探究功能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07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离开实验,化学教学就不能正常开展。如何构筑教材创新实验,进而达到创新教学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创新实验谈一谈。
一、从性质的组合上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组合实验,能把重点知识,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动知识点的复习,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硝酸、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实验按图1联合起来进行演示,操作如下:按图1装置,装好药品后,夹紧止水夹F.将U型管A适当加热,反应较快进行停止加热。反应自行停止时如图2所示,把储有适量空气注射器G套入橡皮管E,打开止水夹F,抽出约2/3无色气体立即在G内变为红棕色气体;夹紧止水夹F,把G拨出后吸入适量水,摇动,红棕色消失;在麦玻皿上放一条蓝色石蕊试纸,从G中挤出一滴溶液于试纸上,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这样通过硝酸、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实验的合理组合,能把性质复习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演示实验要不断探索、改进更新、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的核心素养理念是“以生为本”。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材。创新精神激活了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孕育着创新实践。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既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一定的训练,且非智力因素也有增长。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实验不成功、现象不明显的情况;有些难做的演示实验、有些教师甚至避开不做,使学生不能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影响教学效果。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演示方法是用铝箔包好一小块钠,并在铝箔上刺些小孔,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面,用排水法在盛水的烧杯收集气体,然后小心地取出试管,移近火焰,检验试管里是不是收集了氢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烧杯小,取出试管难度大,如不小心方法不当,收集的气体易于逸出,致使实验现象不明里,成功率不高。若把它改进为如右图的一套筒易装置,先用刺些小孔的铝箔包好金属钠(F),再把它固定在铁丝(E)上,在滴管中吸入酚酞,按图2插入双孔橡胶塞中,金属钠与水反应,打开C并点燃所生成气体,这样演示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因此在课堂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或设计才能发挥实验的探计究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开放性问题创设、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激发创新思维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情景的设疑,特别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材中“检验过氧化钠产物及其漂白性”的实验,怎么由“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来说明过氧化钠有漂白性?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这个实验进行如下设计:
【演示实验】
取1.0gNa2O2于试管中,加入约4mL蒸馏水,反应后滴加1-2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现象?
【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答】溶液变红色,振荡后红色褪去。
【师追问】
红色褪去的原因?
【师猜想1】NaOH溶液浓度太浓?
【师猜想2】Na2O2先与水反应生成H2O2,然后H2O2将红色物质氧化而褪色?
【探究1】向盛2mL稀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溶液变红色且不褪去。
【探究2】向盛2mL浓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溶液变红色且褪去。
【探究3】向2mL稀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然后加入几滴H2O2,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溶液变红色且褪去。
【探究4】取1.0gNa2O2与蒸馏水反应后溶液2mL,加入少量MnO2粉末,振荡,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产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通过上面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实验的深入探究,教师点拔、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溶液变红色后褪去的原因:可能是NaOH溶液浓度较大将红色褪去,也可能是生成的H2O2将红色物质氧化而褪色。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推进学科的创新教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实线,必定会使师生共同受益,最终成为创造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