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对策

2020-05-26付常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付常飞

【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中融入核心素养相关内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以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教学实效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075-01

自从核心素养概念被提出,教师在教学时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知识点多,内容与学生相隔较远,且各知识点之间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导致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针对此种状况,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将学生的学情与教学目标结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在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一段时间,新课标也倡导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还是有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创新,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无法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最后失去历史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不丰富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学做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重视,依旧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讲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后,要求学生记录,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内容。还有一部分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却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进行整合,使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核心素养认知不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目前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但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研究不足,无法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内容整合,无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对策

1.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到处蕴含教育素材,社会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构建生活化课堂,将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如在讲授“西方制度”时,教师先为学生详细讲授英国的群主立宪制的建立、概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西方制度有一个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当时社会背景氛围相关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当时的典型案例,如乔治二世在位时,内阁集体辞职的事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群主立宪制度中各方势力的一种制约关系,使学生启迪智慧和思维,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2.通过史实渗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实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史实,通过史实故事与课堂知识的串联,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实都有其固定的时间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内涵丰富的史实,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学科独有的史实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年代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切身感受史实的魅力。

如在讲授“甲午战争事件”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与战争相关的其他战役,如威海卫战役、黄海战役等,之后将甲午战争与这两个战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以突出史实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在例举一系列史实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史实进行分析,并探讨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及清政府失败的原因。通过史实的融入,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有效培养了思考能力和史实实证素养。

3.通过丰富资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丰富的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目的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历史事件与学生的年代相隔比较久,让学生有一种陌生感,而历史知识的讲授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和时空观念素养。丰富信息在课堂上的应用,利于学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祖国统一”相关主题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与主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查阅渠道,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出与主题关联度最大的资料,并进行播放,以与其他小组共享和探讨。在所有小组资料播放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小组的作品进行评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丰富资料的查阅、学习、探讨过程中提升了时空观念素养。

4.通过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師可以选择人文教育性强的经典案例,一是丰富课堂氛围,二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在“侵略与反抗”教学时,当时的年代与学生相隔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当时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件,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受其他国家侵害,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如在讲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内容时,教师可以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人们生活情景照片或视频与2020年的人们生活情景相处或视频进行对比播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在质的提升,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核心素养不是学生先天具备的素养,而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以核心素养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2):44-49.

[2]李芳芳.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考,2018(26):39-40.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