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对挑战的对策研究

2020-05-25雷跃捷白欣蔓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雷跃捷 白欣蔓

摘 要: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所形成的媒体融合传播新生态,不仅给传统媒体,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对这些挑战做了简要梳理,并且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设想。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传媒业已经进入由智能媒体为先导的媒体融合时代。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所形成的传播生态系统,不仅给传统媒体,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这些挑战做简要梳理。

一、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

1.新闻传播教育外部环境面临挑战

智能媒体时代,新兴技术为新闻传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加速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中国要把握当前历史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全球传播时代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势必要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各方面实现互联、互通,以凝聚共识,推动社会的转型变革。

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在重塑我国的新闻传播格局,截至2019年6月,我国8.54亿网民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8.47亿[1]。社交媒体已然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集散地,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分发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新常态,新媒体在带来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新闻信息良莠不齐、舆论场域众声嘈杂、传统媒体公信力和权威力下降等问题。面对新的传播格局所带来的冲击,我国新闻传播业迅速反应,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模式。当前,深入推动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已成为共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传播格局和媒体实践的深刻变革,在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因此,积极回应新闻传播实践的呼唤,培养能够适应新的媒介生态、满足时代要求、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传播从业者,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当务之急。

2.新闻传播教育理念面临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以报刊、广播电视等纸质和电子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重点关注大众传播现象。在我国,国情和媒介性质等因素决定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教育,按照党报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来形塑其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如维护新闻真实性的理念、遵循新闻价值的理念、媒体“把关人”的理念、具体业务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理念等,在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中,起到了定型的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于传统媒体实践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冲击和挑战。由当前新闻传播活动的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闻学研究的新理念、新范畴和新课题,更需要新闻传播教育予以关注。另外,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工作者对自身社会角色、地位、价值的认知和定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也在不断颠覆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

3.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媒体融合时代,技术已然成为首要变革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4K、8K、5G等新技术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全媒体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传媒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实践的巨大变革呼唤具有全媒体产品生产素养和技能的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而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整体上仍然按照媒介细分的传统模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这种以培养传统媒体采编技能为基本要求,采取按专业方向细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模式,难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对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现状,导致从高校新闻传播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上手慢、适应难,以往新闻传播教育“上手快”的优势也在丢失。

此外,处在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更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传播工作者能否正确看待、认识和反映当前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关系到新闻传播工作能否真实客观地呈现社会全貌,关系到新闻传播服务大局、引领时代的艰巨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能否落到实处。因此,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具有广阔视野和大局意识、能够精准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并深入理解我国社会和国际局势,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知识背景和网状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如何培养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传播人才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4.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纵观我国当前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体系可以发现,总体上,课程设置仍然向传统媒体倾斜。以本科教育为例,我国现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1244个,其中网络与新媒体140个,仅占11.25%,整体比例仍然相对较低。另外,在已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院校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并没有做结构性调整,而只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打补丁式”的修正。有些院校仅在原有课程名称上套加“新媒体”,并未改变原有课程内容。另有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之外,新设几门新媒体相关课程,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打破按照媒体类型划分专业方向的壁垒。即使在融媒体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也是以史论、概论为主,实践性不足,与业界对接出现错位成为普遍性问题。还有一些院系在新媒体专业建设时,出现“唯技术论”、忽视专业基础教育的取向。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新闻传播教育首先扭转观念,正确理解“全媒记者”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全媒人才”的概念不仅强调掌握“全媒技术”,更指向具有全媒思维、交叉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始终把技术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学理与实践贯通起来,才是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改进新闻传播教育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传播趋势,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教材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应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导向引领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2]。面对当前风云激荡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国内急剧变革时期矛盾凸显的社会发展现状,新闻传播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引领社会走向的一面旗帜。“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新闻传播工作者首先要以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导向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在我国,这一根本行动指南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3]。《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4],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明确了根本方向。因此,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依托,科研和教学双管齐下,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力量。

首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组建一支理论素养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队伍,推出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精品课程。一方面,以深厚的理论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和新闻价值取向,从根源处避免新闻传播实践在市场竞争和多元思潮、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发生畸变。另一方面,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實践感悟、典型案例化解理论的艰深,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耳入脑更入心。

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优质科研团队的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基地,不断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丰富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深度及实践价值。一方面,深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关照新闻传播实践,不断探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论述在面对新的传播生态、传播规律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能适应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更有效地指导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以真懂真信为目标,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践行者,使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可以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2.加强文史哲和自然科学通识教育,打牢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

长期以来,有关新闻传播教育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新闻记者是“杂家”还是“专家”的讨论从未停止。由于新闻传播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一套专业化的操作理念和实践技能,因此,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长期以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为主。这种培养模式也导致了片面强调新闻传播人才的“工具属性”,导致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薄弱、学术视野狭窄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于新闻传播教育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关系。培养文化科学素养积淀深厚,专业技能全面、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5年9月,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正式成立,并率先在国内实质性地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目前,通识教育已经在我国多数新闻传播院校得到普遍推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以学分制的方式进行考核。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可归为以下几点:首先,通识教育目前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目的性。其次,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机的逻辑联系;从内容上来看,也存在浅尝辄止、缺乏深度等问题,使通识教育沦为浮于表面、流于皮毛、只“通”无“识”甚至无“通”无“识”的公共课。

因此,要做好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要在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系统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以“通”为手段,以“识”为目的。“通”要求打破专业壁垒,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知识都不加过滤地收入囊中,而是结合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特征,策略性的选择具有普遍价值、体现共通规律和文化基础的内容。同时通识教育重点在“识”,要摒弃将其等同于“泛化”教育的错误认知,而要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深挖本质,培养学生形成受用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和判断能力。具体来说:

(1)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要调整课程结构。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以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本科培养计划为例,通识教育课程仅占26%,且以体育、英语、思政为主的必修课占20%,选修课仅占6%,学生选择范围相对狭小[5]。因此,要适当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重,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积极扩充通识课程种类。复旦大学构建的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共计包含近180门核心课程[6],有效保障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和自由,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方式。

(2)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要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发展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通识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通识教育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为立足点,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中包含着一整套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要大力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与文化根基的文史哲等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通识教育体系。

同时也应将现代社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形成内涵更为丰富的新通识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科学素养、广阔的视野,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

(3)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要完善机构设置,壮大师资力量。完备的新闻传播通识教育体系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来完善。2012年9月,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打造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设有由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7]。同时,建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取得了成效,值得推广学习。

3.跟随新文科建设的节奏,加快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向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8],为新闻传播教育指明了方向,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传媒人才已成为大部分高校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大批院校已经开设新媒体或融媒体相关课程。

(1)培养掌握“全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工作者。随着新兴技术与新闻传播领域的高度融合,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培养学生对新的传播技术的掌控能力成为“全媒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中国传媒大学被批准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此外,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专业资格[9]。从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于新技术领域的相关教学的重视。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该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开设各类现代媒介技术相关课程。并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践、学界与业界联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机会,避免技术教育沦为“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培养一批真正的行家里手。

(2)培养具有“全媒体”思维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新闻传播过程是由多环节构成的一套系统化流程,不仅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更需要依靠先进的理念和战略性眼光进行选择、判断、统筹、策划,指导和把控整个新闻传播系统的健康良性运转。新闻传播者必须能够跳出传统新闻传播单一模式的桎梏,具备运用“全媒体思维”统筹不同媒体,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能力。因此,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培养具体技能,更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在专业建设上,应打破传统的以媒介属性划分的专业壁垒,实现相互融通,做到既掌握不同媒介的普遍规律,又掌握不同媒介的个性特征;要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实现学科间的融通。在这一方面,我国一些高校已做出有益尝试,如中国人民大学推出新闻学与法学、经济学双学位班。清华大学的“211培养模式”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2+2”培养模式,都旨在培养学生多学科学习的能力、提供交叉学科知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培养。

(3)打造具有“全媒体”素质的新闻传播教育队伍。新闻传播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加快组建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外聘业界资深新闻传播工作者讲授媒介前沿课程的方式,拉近学生与新闻实践之间的距离。或建立学界+业界的双导师制度,既能保证新闻传播教育的课堂常变常新,及时捕捉业界的新变动、新现象,不断推动理论更新;同时又可以用前沿的理论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运用新技术,推动实践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

4.强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意识

智能时代,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新技术在信息收集、处理、挖掘、精准推送等环节发展势头强劲,甚至出现部分取代传统新闻传播工作的趋势。新闻传播业的巨变拷问新闻传播工作者安身立本之处究竟在哪里?

笔者认为,随着科技加速迭代发展,“变”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新技术的发展永无穷尽,在有限的学制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若以传授职业所需一切技术技能为目标,既不现实,又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任何时代,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接近真相,服务于人民及社会的发展。而问题意识、批判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与法制意识都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发现新闻价值、不断接近真相的强大支撑,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不断适应和驾驭未来传媒业的强大动力,更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核心能力,理应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关注点。

(1)培养有批判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新闻传播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做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10]。新闻传播工作承载着监测社会、警醒社会、引领社会的重要使命,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反映社会现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和揭露社会发展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助推社会进步。尤其面对当前全球传播大背景下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众声喧哗、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价值观多元等多方面的挑战,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具备分析判断力和深度调查力,能够敏锐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洞悉问题所在,并且善于分析问题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人才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增设社会学、哲学等基础性课程之外,在专业课方面,要注意开设“媒介批评”“大众文化批判”等相关课程。以便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挖掘和分析传媒业面临的难点问题,运用媒体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社会的热点问题,培养能够真正读懂媒体、理解社会、明辨是非、澄清谬误的新闻传播人才。

(2)培养具有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意识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伦理和法制为新闻传播工作划定了底线和边界,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媒体融合时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传递符合伦理规范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是新闻传播工作无可撼动的根本准则。随着传媒生态的变化,新闻传播业的价值观念和新闻职业操守正面临严峻挑战。新闻传播院校要牢记守正才能创新。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现代化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有用人”,更要始终坚守“初心”——立德树人。要将新闻传播伦理道德培育、新闻传播法治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通过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能够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人”。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是培育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在全球化、智能化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要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呼声,制定科学合理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培养兼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掌握媒介技术与媒介规律、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使“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2][3][8]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01).

[4]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7号[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5]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8年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OL]. http://www.hust.edu.cn/jyjx/bksjy.htm.

[6][7] 復旦大学-通识教育[OL]. http://www.fudan.edu.cn/2016/channels/view/4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Z].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