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研究

2020-05-23贾鑫颖周云豪徐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心理健康新媒体

贾鑫颖 周云豪 徐帅

【摘 要】21世纪是科技信息的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当代人民的生活工作模式。随着信息传输媒介的高效化和多样化,新媒体行业迅速壮大,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影响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广泛普及,新媒体为高校心理教学带来了更多教学方法。本文就针对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心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学;心理健康

引言:

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新媒体行业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信息终端设备来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化服务。90后、0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一同发展成长的一代,也是受到新媒体影响最大的一波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行业以及手机、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学习项目和工具,所以在这些内容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中,需要着重注意此类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外在因素来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一、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及优势

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形势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但是也是最容易被学校忽视的一个内容。95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意识更加的开阔、思维也更加的灵活,在面对时代发展中产生的各类新鲜科技和事物都能快速的接纳和应用,而且他们的个体意识和差异也更加的突出和鲜明。因此,传统的心理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很多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校园活动、课堂教学方法都兴致缺乏,无法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其中。如果高校的心理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和宣传方法,最终获得的效果必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来进行多样化、新颖化、实效化的心理教学辅导就是势在必行的教育方式。

而之所以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媒介来创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笔者通過对自身所在院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的大学生对于网络和新媒体的使用频率以及时间等数据。通过学校管网发布相关的调查问卷后,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1322份,基本涵盖了学校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代表和参考意义。而通过问卷获得的最终调查结果来看,手机网络、新媒体等娱乐信息软件已经占据了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问卷调查中已经超过了84%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会用到如B站、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软件。而超过73%的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都是利用新媒体。就此来看,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学生中的影响已经十分的广泛,而同时根据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因素来看,利用新媒体这类媒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更加地受到学生的青睐。所以根据这些实际因素来看,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多重影响。

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行业拥有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交互性等多种特点,这也为当代的大学生打开了更多的交流和信息获取渠道,这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快的帮助学生成长和开阔眼界。同时网络新媒体的交流更加的快捷、方便,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互动,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作和交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而且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多样化优势,教师可以选择性的筛选积极向上、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当代核心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善向好[1]。

从负面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新媒体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从大学生的年龄分布来看,都是处于18--24岁左右,这也是大学生从青少年思维转变为成人思维的重要时间段。这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健全,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他们逐渐离开父母照顾,走向思维独立和经济独立的重要转折点,在渴望独立又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影响下,他们的心态和心理可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网络多媒体的交流便捷也是仅限于线上模式,很多学生在线上侃侃而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范围小。过于丰富的网络交流媒介弱化了许多大学生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从而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碍和适应性障碍等心理问题。因此,从这些方面和因素来看,网络、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而心理辅导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利用好新媒体的正面优势来引导大学生。

三、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一)积极运用新媒体建设立体化的心理教学课堂

受到社会经济和民众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当代高校的选修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愈发凸显。但是许多高校中具备专业心理辅导和教育技能的教师却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因此在心理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所以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采用大课堂授课模式,加之多数老师的授课方法相对传统单调,过于乏味和沉闷的课堂环境让许多学生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这也导致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实际的效用。因此,高校应该要及时改进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的新媒体心理教学课堂。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要积极以网络、新媒体等作为教学的媒介[2],通过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联合起来,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工作。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时事来扩展教学内容,积极索取学生们感兴趣的网络事件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外,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开设相关的心理教学网络课程,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开设线上直播专区、录制视频教学、撰写心理知识方面的文章等,这样尽可能分模块来扩展心理教学知识,以便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喜好。

(二)构建综合性校园心理辅导平台

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教学,就需要从校园层面来健全组织管理。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来搭设一所学校专管的新媒体心理教学平台。第一,学校首先从搭建新媒体平台开始,积极从学校方面开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网络和新建平台来对学生推送积极阳光、励志向上的视频或者信息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就开始潜移默化的为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第二,从班级角度来看。可以适时地创建班级论坛、QQ群、微群等来为学生们提供共同交流的知识、情感、思想的空间,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发布有益的信息资源,创建自己的学生分享内容,通过班级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延伸学习的范围。在当今网络和新媒体影响如此广泛的情况下,利用这类微群、论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交流也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结语

网络和新媒体的高速普及和发展,扩展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教师在正确利用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而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贾鑫颖(1999-),男,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媒及煤层气方向),学历本科。

周云豪(1998),男,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媒及煤层气方向),学历本科。

徐帅(1999),男,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媒及煤层气方向),学历本科。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心理健康新媒体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