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23姜茂敏郭佩佩卢妍言
姜茂敏 高 凯 郭佩佩 卢妍言 罗 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医疗服务质量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人民更好地享受医疗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医疗质量及医疗卫生安全监管。本文通过评价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服务效率,分析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提出政策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源自2011-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相关地区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1.2 变量选取
1.2.1 医疗服务效率评价指标选取。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医疗服务效率的评价主要从医疗服务质量的投入及产出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产出用门诊的总诊疗人次、医疗机构的医疗业务收入以及病床使用率来度量,投入指标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医疗机构的病床数、卫生总费用。
1.2.2 医疗服务效率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本文确定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为经济状况、医院规模、工作效率等。①经济状况。周宏宇(2011)论证了经济状况与医疗服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与支持影响医疗服务效率,考虑到医疗机构的半公益性选取卫生总费用与医疗业务收入代表经济状况。②医院规模。医院规模对医疗服务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且医师比重、病床数量对医疗服务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王耀刚,2016)。确定医院规模是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选取病床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表示医院规模状况。③工作效率。屠彦(2017)提出工作效率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较大,其中人均门诊量、每门诊人次、出院率对医疗服务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根据工作效率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最终选取医生日平均诊疗人次、门诊诊疗总人次、病床使用率3个指标进行度量。
1.3 模型构建
1.3.1 医疗服务效率评价的跨期DEA模型。医疗服务效率是医疗卫生投入与诊疗产出的比值,其中医疗卫生投入主要指资金及硬件设施投入,包括卫生总费用、病床数量、卫生技术人员等指标,诊疗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治愈率、诊疗人次等指标。因此在DEA适用医疗服务效率的基础上,为了避免运用DEA研究时产生大幅波动以及数据变异的影响,选取跨期DEA中的BCC模型对医疗服务效率进行研究[2-3]。
1.3.2 医疗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模型。通过Tobit模型对医疗服务效率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考虑到样本的可观察性和代表性,选取卫生总费用(E1i)和医疗业务收入(E2i)表示经济因素;选取病床数量(F1i)、卫生技术人员数量(F2i)表示亿元规模;医师每日平均诊疗人次(T1i)、医疗机构的门诊诊疗总人次(T2i)、病床使用率(T3i)表示工作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医疗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模型[4]:
EP=β0+β1lnE1i+β2E2i+β3F1i+β4F2i+β5T1i+β6lnT2i+β7T3i+εi
2 结果
2.1 医疗服务效率的评价
通过构建跨期医疗服务效率DEA模型,评价我国各地区医疗服务效率。但由于部分数据缺乏,采取GM(1,1)灰色预测的方法进行数据预测,以得到较为科学的结果。见表1。
表1 我国医疗服务效率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2010-2017)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投入与医疗卫生产出的数据间差异较大。为了更合理地测度每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效率,需要对其医疗卫生产出与投入赋予权重,从而获得我国医疗服务效率评价指标。通过DEAP2.1软件,可分别计算出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服务综合效率,其中2017年卫生总费用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并未公布,基于GM(1.1)的方法预测出2017年各地区卫生总费用数据,并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我国各省份的医疗服务效率
从表2可见,我国总体上医疗服务效率较低,80%的省份低于0.80,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以及西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医疗服务综合效率是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和2016年综合效率增幅较大,此外,地区间医疗服务效率差异明显,总体而言较为发达地区其医疗服务综合效率更好。表2中效率为1时并不表示医疗服务效率已经达到最佳状态,只是代表在跨期DEA方法中相比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年份服务效率相对较高。
2.2 医疗服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Tobit模型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基本处理,以确定其数据平稳性并且对伪回归进行排除。通过单位根检验,P值小于0.05,面板数据中不存在单位根。在协整检验中P值也小于0.05,表示具有协整关系,变量之间也有长期均衡关系。最后运用 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医疗服务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模型
由表4可见:①经济因素与医疗服务效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卫生总费用与医疗服务效率呈负相关,医疗业务收入与医疗服务效率呈正相关;②医院规模与医疗服务效率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显著,大致可看出病床数量越多,医务人员劳动量越大,医疗服务效率下降;③工作效率与医疗服务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影响,其中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越少则医疗服务效率越高,门诊诊疗人次与医疗服务效率成反比,而病床使用率与医疗服务效率并无直接关系。
3 讨论
结果表明,我国医疗服务效率水平普遍较低,省份间差异较大,医疗服务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但各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医疗服务效率较高。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医疗设施设备、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以及地理优势,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平台,打造医疗服务“标准”模式,促进医疗资源跨地区流动,从而缩小地区间差异,促使全国医疗机构高效运转[5]。
3.1 控制医院规模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
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对医院服务效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呈明显的负相关的关系。这表明患者数量越多医生的工作量越大,医院呈超负荷运行状态,导致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生负担的病人越多其工作强度越大,则可能会使得医生感到疲劳,导致医疗失误,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效率[6]。另一方面,由于医生工作量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每个患者诊疗时间,医患双方由于沟通过少,从而会增加医患冲突概率[7]。此外,医生负担的患者数量过多,每日重复机械的高强度工作会降低医生自我成就感,不利于医生长远发展,也会降低医疗服务效率[8]。因此医院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生每日的诊疗人次等方式,减少医生的工作量,获得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
床位数负向影响医疗服务效率,说明医院床位数越多及规模越大反而致使医疗服务效率下降,此结果与张昕男等研究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卫生机构规模过大、床位数等资源过剩、资源投入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医疗服务效率低下[9]。医院盲目扩大规模会使得医疗卫生资源闲置,甚至资源浪费[10]。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卫生支出比重也不断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卫生支出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公立医院丧失公益性,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扩大医院规模,提高药品价格等,从而导致卫生支出增加,医疗服务效率降低[11]。因此医疗机构需要控制床位数及医院规模以提高规模效率。
3.2 精细化的医院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基础
医疗业务收入与医疗服务效率正相关。医生收入合理化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核心,政府补偿是实现医生收入合理化的前提。医生掌握剩余控制权,若政府减少医生收入往往会适得其反,以往诊疗过程中的大药方、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等充分说明了减少医生收入不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12]。此外,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发医生工作动力,促使医生能以更好的态度服务患者,从而缓和医患关系,促使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13]。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应完善医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医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卫生技术人员数与医疗服务效率呈正相关,高水平的医护人员对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人员结构能促进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全民健康的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健康,“小病忍一忍,大病去治疗”的思维模式已经转变为“无病预防,有病治疗”的行为模式[14],前往医院进行体检、治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增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迫在眉睫。此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升,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不仅能更有效率地诊治疾病,更能给患者较好的医疗服务体验,同时也能减少由于患者医疗体验较差而造成的医患冲突。因此医疗机构可通过优化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提高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及其自身素质,以此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医院整体效率。
3.3 合理的资源分配是提高医疗效率的前提
卫生总费用对医疗服务效率有着负相关性,表明随着医疗费用的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会有所下降。卫生总费用与医疗服务效率密切相关,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卫生费用增长,更由卫生费用的配置及使用效率决定,卫生总费用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效率[15]。然而现阶段我国卫生总费用分配体现出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的“倒三角”格局,卫生资源过多地流向大城市大医院,固然能够提高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但由于基层缺乏必要的卫生资源,从而影响其医疗服务质量,最终使得医疗服务效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16]。因此政府应合理配置卫生总费用,并通过监测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降低医疗成本,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提高政府资源分配效率能够促使各地区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各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结果显示,规模效率结构设置不合理现象严重。由于医疗机构的资源很大一部分由政府支出构成,若政府资源分配过程中不注重公平性、合理性,不兼顾地区差异,必然会使得医院因追求规模而造成医疗效益递减[17],以及由于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等情况。此外由于各个地区医院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水平不对等,其医疗服务效率参差不齐。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欠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较低,患者对医生、医院的信任程度不足,更容易产生医患冲突,对医患双方的心理均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服务效率[18]。因此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效率考核,并进行量化分析,促使政府资源分配更具合理性,激励各医疗机构提升其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