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0-05-23关晓光李宝琴徐佳亮
李 晓 关晓光 李宝琴 李 昂 佟 欣 徐佳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事业发展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怀和重视,也表明中医药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管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较早开设的非医药专业,是一门将中医药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应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综合学科,它的发展是医学服务管理专业化的体现。在中医药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依据教育部专业质量标准,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公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以期提升公管人才整体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1 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1.1 主要课程设置
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调研,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医学类、管理类、法学类、经济学类4大类型的专业课程。其中医学类课程以中医药为特色,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等;在管理学类中,主要开设了管理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等课程。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在课程的科目设置中,总科数为59科,其中医学类有11科,占比18.64%;管理类有9科,占比15.25%。医学类课程科目数大于管理学科课程数量。
1.2 教育教学方式
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采用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实践课约占整个课程课时的15%,其中绝大部分为医学类实践课程,管理类实践课程多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进行,外出参观学习的次数较少。
1.3 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
在所调研的几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公管专业学生的实习期为20周,在实习周内跟随学校实习的约占15.38%,实习单位为医药企业且工作岗位为管理类的约占20.51%,这两个比例均较低,说明学生在实习期找到完全对口的职位比较困难,大部分公管专业学生不愿意跟随学校实习,他们认为跟随学校实习不算是真正地步入社会,选择自主实习能够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多数学生在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时,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比较困难。
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可归纳为考取卫生行政部门、进入医院管理岗位、进入医药企业。求职就业的学生首选的是应聘医药企业,寻找与自己专业比较对口的岗位,在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中发现,进入医药企业的这部分学生,真正从事公共管理类工作的占比不到一半,大部分从事的是与营销专业相近的工作,如医药代表等;而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岗位因为招收名额有限,入口狭窄,考取的学生所占比例更少。
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分析
岗位胜任力可客观衡量在岗人员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是指其可承担所在岗位的资格和能力[2]。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课题,岗位胜任力引入卫生领域。此后,岗位胜任力模型被用于临床医生、护士、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体系[3]。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是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公管专业人才的目标。
通过对中医药行业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用人单位认为除具备责任心、道德素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等个人基本素质之外,公管专业人才需具备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医药企业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管专业的人才能力的需求一致,依次为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医药企业更看重的是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医院对公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依次为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见表1。
用人单位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公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医学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优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但在临床医学检验相关领域知识方面比较欠缺。用人单位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根据中医药行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特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形成相应的知识与实践培训体系,在公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为卫生行政机构、医院管理岗位和医药企业培养出能够胜任岗位需要的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
表1 公管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分析(%)
3 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方面重医学轻管理
在专业课设置中,由于很多非管理类课程也被列入到专业课的范围内,导致专业课比例在形式上增加了,而实际的管理类课程并不多。公管专业在校生参加课外实践形式较少,实践教学也以医学实践教学为主,管理类课程实践只有极少学时的课堂活动或参观学习,形式仅以案例讨论、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置管理类实践教学。
3.2 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在对医药企业、卫生行政单位和医院的调查中发现,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毕业生存在可替代性,一些适应的岗位不仅公管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其他专业也能胜任。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医药方向)对公管专业的替代程度为73%,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储备上,市场营销专业(医药方向)的学生知识储备足,在医药代表等职位中更具有优势;西医院校中的预防医学专业对公管专业的替代程度为68%,在医学知识储备上,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
3.3 教学考核形式和考核主体单一
在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考核形式和考核主体均较单一,普遍存在以授课教师为考核主体、以出勤率考核平时成绩、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终结性考核等问题,致使课程考核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4 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发展态势分析
目前国家中医药事业大发展,人才需求较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人才同时具备中医药学知识背景和管理学知识背景,在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公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主要因为高校重视理论知识,弱视实践能力[4],未能把握此专业的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产生差距[5-6]。
4 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公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的指引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传授知识、培训能力、培养素质以提升公管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通过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在知识、能力、素质3个层次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7]。通过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实习环节,改革考试方式,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以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4.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与公共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健康产业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规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能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疾病控制与预防、行政管理、科教管理及健康管理等相关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目标设置应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公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实践技能和方法,能够胜任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相应的岗位胜任力。
4.2 结合岗位胜任力设置课程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公管专业课程,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用人单位岗位胜任力模型,坚持“注重素质、突出能力、因材施教”的方针,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合理设置核心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力度,同时鼓励相关或相近专业之间的课程交叉和渗透。公管专业是各学科交叉整合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综合和学科交叉的特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注重管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等专业特色的融合,强化本专业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体现公管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2]。
4.2.1 以“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平台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4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每个平台根据课程分类、教育目标、岗位需求和能力发展需要的差异性设置多个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平台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网络教育模块构成,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传统文化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科基础平台由医学基础模块、管理基础模块、统计基础模块构成,主要开设专业需要的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专业教育平台由卫生事业管理模块、公共管理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构成。是为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公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对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健康教育等进行规划与管理的能力。专业课程授课中可以结合卫生时事热点,并融合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使学生的专业视野更开阔,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系统。实践教学平台分为课程实践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平台、毕业实习及论文撰写4个方面。科学的设计实验、实习、见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及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活动,能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满足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2.2 拓宽课程的覆盖面,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科发展方向和规律;既要考虑培养计划的完整性与科学性,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基本要求,制定严格可行的教学计划,又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变化的新动向,不断调整补充新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4.3 提高实践实习环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对专业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课外实践环节加以强化。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在强调教学效果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公管专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入职后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毕业实习是完整教学设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熟悉卫生行政管理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掌握实习单位的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及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4.4 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方式的作用
课程考核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具有评价和反馈作用。公管专业应转变教学、考核和评价模式[8],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课程作业、随堂考试、小论文评价、案例分析报告、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结课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手段,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