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合一”模式下8所医药院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20-05-23邹宛均张绍群安振玉
邹宛均 张绍群 吴 婧,安振玉
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重庆,400016; 2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16
2015年国家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和“分类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开始并轨培养,即“双轨合一”模式。专硕生是并轨模式下教育活动的主体,而科研能力不仅是成为一个高层次临床复合型人才的必备能力,也是国家培养政策的要求(《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是其对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培养各个方面给予的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满意度的高低不仅影响专硕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反映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长短板。本研究针对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参与者(导师、规培医院及学校)各方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2013年教育部、原国家卫计委联合批准的“双轨合一”专硕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64所高校中学校类型为医药类的31所院校按东、中、西地域分布进行分层,以1/4的比例进行抽样,最终抽取了5个省份、2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的共计8所医药高等院校作为样本。于2019年4-5月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与自愿填写的原则对8所高校的2019届专硕生(不含口腔、中医、护理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04份,其中有效问卷1077份,问卷有效率为97.55%。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科研能力培养认知和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3方面内容。基本信息以被调查对象学特征为主,如性别、年龄等。科研能力培养认知包括专硕生对科研能力重要性、培养作用及理想定位的认识。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量表以国内外相关研究[1-2]等为基础进行构建,同时结合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特点并听取学生代表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其Cronbach’s Alpha为0.842大于0.6,KMO系数为0.862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1.48%。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量表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题目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记分方式,对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及非常满意五个选项分别按“1-5”赋值。
1.3 统计学方法
利于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1077名专硕生中,男女比例约为1:1.8(384:693);68.12%在25-30岁(870人),35岁以上4人。涉及住培专业25人,其中科室间人数极差为296(内科297人/27.59%、预防医学科1人/0.01%)。833人(77.34%)在本专业科室住培时间大于6个月,97人(9%)为0-3个月。本科学校类型中913人(84.77%)为普通医药高等院校,5人(0.46%)为985综合性大学。704人(65.37%)每月经济待遇以1000元以内为主,18人(1.67%)为3000元以上。
2.2 专硕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
将“1-2分”定义为“满意度较低”,“3分”定义为中等强度观测值即“基本满意”,“4-5分”定义为“满意度较高”。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总平均分为(3.27±0.86)分,超过中等强度观测值但未达到满意度较高。最不满意为经济待遇(1.88±0.95)分,其次为科研激励制度(2.99±0.84)分,除此之外所有项目均达到基本满意。最满意为导师科研指导效果(3.82±0.81)分,且导师维度中所有项目均高于3.5分向满意度较高倾斜明显。见表1。
2.3 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认知情况
1077名专硕生针对科研能力重要性的认知,认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的分别有28人(2.60%)、17人(1.58%)、160人(14.86%)、581人(53.95%)、291人(27.07%)。关于专硕生理想培养定位的认知调查,694人(64.43%)认为“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365人(33.89%)认为“临床与科研并重”,18人(1.67%)认为“以科研为主,兼有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对临床能力培养的帮助认识中认为“帮助很小”“帮助小”“一般”“帮助大”“帮助十分大”的分别有78人(7.24%)、89人(8.26%)、534人(49.58%)、303人(28.13%)及73人(6.78%)。见表2。
表1 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情况表 n(%)
注:导师中课题组科研活动即导师对专硕生的集体指导,常见形式为组会等;规培医院管理指科研记录检查等日常针对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管理环节;学校中培养环节管理即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学位论文的管理。
表2 不同认知情况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得分比较
2.4 专硕生对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住培本专业科室时长及经济待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住培专业科室及本科学校类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研能力重要性、专硕生理想培养定位及科研对临床工作帮助认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基本及认知情况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住培专业所在科室轮转时长、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科研对临床工作的帮助认识是专硕生对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3.1 专硕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情况
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为(3.27±0.86)分,达到基本满意但与满意度较高差距明显,部分项目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就满意度最低的经济待遇而言,可能是因为属于劳动适龄人口的专硕生却难以靠自身维持生活,且同辈压力、家庭负担、培养周期长等因素加剧了这一问题。其次就科研激励机制而言,虽然8所院校均将科研成果纳入激励机制体系但效果欠佳。专硕生对科研机制满意率(满意度较高人数/总人数)仅为28.41%;针对满意度有待提高的771人对满意度欠佳的原因选择中,39.87%认为制度设计不合理,38.37%对学校激励机制不了解,10.76%认为奖励发放滞后,11%选择奖励缺乏吸引力。
表3 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满意度最高的项目为导师科研指导,满意率达66.94%。张琴等人对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履责的满意度调查中导师指导科学研究满意率为93.14%[3]。明显高于本研究可能是由研究对象不同所导致,本研究中仅有2019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其他年级、博士研究生及学术学位研究生。周文辉等人针对109所高校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高于其余维度的满意度[4],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这应是由规培医院与学校相关管理欠缺所致,由于并轨后专硕生管理环节多、过程繁琐且体量庞大,致工作量激增,但部分学校存在管理权限分散、管理人员不足、规章制度欠缺等问题[5]。
3.2 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住培专业所在科室轮转时长与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呈正相关,可归因于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特殊性。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应聚焦于日常临床工作中的临床研究而不是依赖于实验的基础研究,较长时间的本住培专业轮转有利于专硕生积累本专业临床知识为后续临床科研奠定基础。
认为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专硕生,其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也更高。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的专硕生,其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完成在校学习和科研的内驱动力和重要前提[6]。但调查显示,认为科研能力培养重要及十分重要的专硕生中724人(80.02%)理由的功利性较为明显,如科研能力培养是毕业即获取学位证的硬性要求、有利于找到更好的工作等。另外,认为科研训练对临床工作帮助小及一般的专硕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科研训练持无所谓态度,出现了虚假满意的情况。
3.3 提高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满意度的建议
第一,在当前研究生资助体系基础上针对医学类研究生教育特点优化资助体系,如允许高校引入医药相关的社会资源在临床方向展开有偿资助合作等[7]。不仅搭建了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科研平台,也能真正发挥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物质保障作用。第二,充分发挥导师在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建立导师考核、培训制度,要求导师明确国家、学校、院系的相关管理制度,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如制定“专硕生导师工作指南或职责”等规定,解决导师针对专硕生科研能力培养仅靠个人经验和自觉,培训与考核意识薄弱的问题;改革评聘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科研导向,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考核要素。第三,高校应根据现有科研激励机制实施情况的反馈结果,思考、总结问题,抓住专硕生群体特点优化顶层设计,如科研成果奖励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分设;奖励形式多样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学性与临床性兼具的研究等[8]。第四,完善专硕生培养管理体系。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学校研究生院-培养点(院系)-科室(培养基地)-导师-研究生5级管理模式。依据学生人数和实际工作需求,院系统筹设置管理机构、岗位及管理人员[9]。院科两级加大财力、人力投入,进一步健全“住培和专硕生轮转”管理体制,实行“同质化”管理。第五,优化临床轮转方案。应基于二级学科专业范畴设计临床轮转方案,适当延长专硕生本专业住培时长,合理轮转其他相关性较强的科室,注重轮转方案的灵活性[10]。第六,引导专硕生对科研能力培养形成正确认识,端正学习态度。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对专硕生进行宣讲,建立科室-医院-学校多层级科研团队建设等。使专硕生明白科研能力培养不是为了“文凭”,而是新医学模式下一名医生的“终身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