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三里、后溪结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36例
2020-05-22荆波雯
荆波雯,孙 莹,罗 平
(1.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山东 淄博255000;2.山东省桓台县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255000)
急性腰扭伤指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腰椎活动明显受限等,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会转变为慢性腰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针刺手三里、后溪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桓台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8~58岁,平均(35.21±8.76)岁;病程2~5 d,平均(1.81±0.83)d。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腰扭伤挫伤史,多见于青壮年;腰部单侧或双侧剧烈疼痛,活动障碍,常保持强迫体位,以减少疼痛;腰肌或臀肌出现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物,损伤部位明显压痛,腰椎生理弧度改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发病后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病程≤5 d;最近1年内第1次发病。
1.4 排除标准 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次研究指标观察者;腰部肿瘤、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疼痛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穴:手三里(双)、后溪(双)。操作:患者取站立位,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取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尖垂直刺入双侧手三里、后溪,深度15~30 mm,行提插捻转泻法1 min,使患者出现酸胀麻感,以患者耐受为度,每10 min行针1次。同时嘱患者缓缓左右、前后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及大,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3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2.2 刺络拔罐 取穴:腰部最痛点,委中(双)。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局部穴位常规消毒,取一次性梅花针分别叩刺腰部最痛点及双侧委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叩刺后,立即施以拔罐,留罐3~5 min,放血量为5~15 m L。取罐后,擦净皮下出血,消毒。每3 d治疗1次,休息1 d后再进行第2次治疗,共治疗2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腰扭伤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腰部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能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显效:腰部疼痛大部分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能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腰部疼痛无减轻,腰部前屈、侧弯及旋转活动时疼痛加剧。
3.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43%,表明针刺手三里、后溪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满意。见表1。
表1 36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3岁,2019年5月16日就诊,主诉“腰痛伴活动受限1 d”。患者平素体健,1 d前因搬桌子致腰痛不适,伴活动受限,未做任何处理。刻下症:腰部疼痛,弯腰不能,活动受限,表情痛苦。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可,左侧腰肌紧张,第4~5腰椎棘突压痛(+),椎旁叩击痛(+),局部可触及条索硬结,腰椎活动受限,以前屈、侧弯为主,起卧、翻身不能,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双“4”字试验阴性,双下肢膝腱跟腱反射正常,双下肢感觉正常,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腰椎MRI示腰椎退行性变。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中医诊断:腰痛(瘀阻经脉)。治疗予以针刺双侧手三里、后溪配合运动疗法,20 min后予以左侧腰痛点及双委中刺络放血、拔罐。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再予针刺1次,行走自如,病愈。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腰部韧带、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因突然受到外力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是急性腰扭伤的病因[2]。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以口服止痛药、局部封闭、卧床休息、理疗等为主,但存在一些不足,如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封闭治疗维持时间短、易复发,理疗起效慢等,而针刺、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且肯定[3-4]。
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腰痛”“闪腰”等范畴,病因多为跌仆闪挫,瘀血闭阻,血脉瘀滞,不通则痛,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云:“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从经络辨证看,急性腰扭伤与足太阳经、督脉密切相关,《针灸甲乙经》载:“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手三里为手阳明经腧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具有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腰腿痛、肩周炎等。有研究表明,针刺手三里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提高皮肤痛域,其机制主要与单胺类和脑啡肽类等神经介质的释放有关[5]。《难经》载“输主体重节痛”。《拦江赋》载“后溪专治督脉病”。后溪为手太阳经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主治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耳鸣等。两穴配合相得益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气血畅通,疼痛速解。研究表明,针刺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具有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体液,提高痛阈,调节血液动力平衡等作用,有利于组织炎症水肿吸收和软组织修复功能[6]。
中医认为,刺络放血可疏通壅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现代研究认为,刺络放血的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具对血管壁的刺激,在低级中枢水平对疼痛信息产生抑制,另一方面局部放血后排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7]。“四总穴歌”记载“腰背委中求”。《丹溪心法》亦载:“腰曲不得伸,针委中出血立愈。”委中为足太阳经合穴,针灸四大要穴之一,位于腘窝正中央,具有通经活血止痛之效,主治腰背部疾患。实践证明,点刺委中放血,可疏通腰背部经络,起到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8]。拔罐疗法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散寒、消肿止痛之效。刺络放血配合拔罐疗法亦能加强散邪祛瘀止痛之效。研究证实,刺血配合拔罐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细胞恢复,达到止痛效果[9]。周熙等[10]采用七星针叩刺配合拔罐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并与常规针刺比较,证实七星针叩刺配合拔罐放血具有较强的炎症抑制效应,临床疗效满意。
本研究中36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8例,显效24例,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25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22%,疗效显著,证实针刺手三里、后溪结合刺络拔罐能在短时间内止痛,明显改善症状,且本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未设立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今后应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