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05-20黄英英
黄英英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在各学科教学课堂中得以实施。对于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要在明确数学教学中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合作探究教学的特点,利用好课前导入环节,并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4-0034-02
引 言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如何充分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一门课程。教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遇到到了困难,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1]。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在课堂上开始逃避学习,不愿意听讲和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进度。而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手段上的故步自封,都会影响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一部分教师坚持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和体验感,也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然也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和探究。基于这些问题,初中的数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课前导入,营造交流氛围
无论是从合作探究教学的概念,还是从当前的许多实际运用的教学案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成果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并且进行有效交流;而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过程。这就意味着开展合作探究的课堂必须以学生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这一点正是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是需要大部分教师重视的环节。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内在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尤其是在数学思维的养成上,这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或者在课堂上没有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心理。而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会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部分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单方面的“满堂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自己的教学计划出发来设计课程,并且只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则只负责听讲,记忆知识点并且完成练习题目即可。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完全无法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趣味,也无法获得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成就感。也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的习惯和能力都会逐渐降低。如果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教师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就必然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课堂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降低。所以,教师开展合作式教学的前提要求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课堂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还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即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不能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来实现这一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一定的创新。课前导入主要是对旧知识点进行复习,从而顺势引入新知识点。针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知识树的方式来进行。教师首先需要讲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出新知识的上下位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点。其次,教师需要在绘制完整个知识树的基础上,只保留这些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也就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内容,同时用简略的方式进行表示,然后用动态课件或者其他的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且补充完整知识树,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整个知识网络进行简单的讲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之前已经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過程作为核心的知识点并且向外扩散。学生小组主要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概念、拓展题型等进行补充,然后以自学的形式简单浏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完成这一部分的任务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进行推测。除了这种形式,教师还可以概括关键的知识点及一些重要的、典型的题型,并将其转化为问答的形式,然后以知识竞答的方式来完成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计分的方式并且设定相应的奖惩方案。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主动的学习方式,养成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知识讲解的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2.创新课堂模式,探究合作主题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表面上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指的是数学课堂开展的整体模式。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主要指的就是教师根据本课时内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个具有概括性的主题,并且对此提出一系列问题和要求。学生则需要在主题及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及小组之间的相互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及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自学和展示过程中的表现,指出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尤其是对于小组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并且指导学生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确保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完成这种模式的运用,主要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主题的选择与设置。实际上,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且由于知识本身就是以区块单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范围的划分时不需要做过多的工作。但是,教师完全按照知识的概念定义等内容来划分主题并不合适。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主题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便于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设置主题时还需要添加一些指向性的字词,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而在主题设置之外,小组的划分也是影响合作探究质量和成果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思路有很多种,如分层、均等、综合等。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需要考虑合作探究课堂模式本身的特点,即合作交流式的自主学习。为了不影响合作探究的质量和成果,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缩小小组之间的能力差距,保持各个小组在探究速度上的基本均衡。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体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且能够让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前必须对班级内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偏好、习惯等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学生简单地分层。如按照学习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为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同时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活跃程度将学生划分为几组。然后,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小组内学生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匀地分到不同的小组中。这样一来,小组内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互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取长补短,有所收获。而班级内各个小组的均衡分配也能够避免自学速度过快或者过慢的个别小组的出现,从而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得到提高。
在合作探究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也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需要整体地把握教學的进度,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针对性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项任务。
结 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利用好合作探究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姚慧琴.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名师在线,2019(30):17-18.
作者简介:黄英英(1978.11—),女,广西博白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