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0-05-18徐航

人人健康 2020年3期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诊断

徐航

【关键词】糖尿病性冠心病;动态心电图;诊断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糖尿病代谢紊乱有直接关系,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都会受到糖尿病影响,代谢异常会造成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血糖升高,而这些指标的变化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1]。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治疗时容易被忽视。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但准确度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可信度有一定限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新型诊断技术,记录信息时间较长,可提高心电图的存储信息量。本研究以4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与单纯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对比,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收的40例單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68岁,平均(50.2±6.0)岁;病程4-21年,平均(13.1±3.4)年。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4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最为观察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66岁,平均(50.3±6.1)岁;病程4-20年,平均(13.3±3.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器(Mars8000,美国)检测所有患者24h的动态心电图,嘱咐患者检测期间保持心态平衡。观察指标:HRV时域分析、ST-T信号变化,记录指标:平均心率(AVGHR)、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超过50ms所占比例(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

1.3 观察指标

(1)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AVGHR、SDNN、PNN50、RMSSD;

(2)心率失常:记录心律、心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分别以t、X2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AVGHR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DNN、PNN50、RMSSD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情况对比

观察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性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在患者预后中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显示[2],糖尿病患者10年内出现冠心病的风险在20%以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升高,会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各种代谢紊乱,对神经、血管等组织产生直接损害,进而加大血管壁通透性,形成血栓,促进冠心病的出现与发展。

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未表现出典型症状,为了证实该疾病的发生,就要积极利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动态心电图,是指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对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24h的持续监测,该方式可规避常规心电图记录信息时间短的缺陷,提高信息存储量,加强疾病检出率与检测结果准确性[3]。本研究将4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4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AVGHR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DNN、PNN50、RMSSD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数更大。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诊断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突出,可有效发现心律失常征象,在早期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华锋.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4):55-56.

[2]苏秋杏, 苏英, 张春凤. 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及对此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 38(4):76-77.

[3]程红. 动态心电图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9):992-994.

猜你喜欢

动态心电图诊断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及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