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涵泳法,培养学生散文赏析能力

2020-05-18吴辰怡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吴辰怡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涵泳法进行赏析,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散文欣赏水平。通过美读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展开换位思考体会角色情感,揣摩词句感悟作者的理性思考,借鉴创作有助于学生进行能力迁移。这些方法都基于涵泳法展开,促进学生散文赏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涵泳法;散文赏析;初中语文

散文具有情真意切、以小见大、意境优美、语言丰富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散文要抓住特点,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整体阅读中把握好文本,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涵泳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启发、点拨并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尝试通过联想、体验、移情等方法内化文本语言,获得作品深层审美感受。涵泳法十分适合散文教学,在散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涵泳,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散文情感、感受作品意境。

一、美读,进入意境

美读是涵泳法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着审美性质展开诵读活动。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读,而且要积极展开联想,尝试让自己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朗读方法,能将原本抽象化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蕴藏在其中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是一篇唯美的散文,教师在鼓励学生涵泳此文时,要引导其积极展开美读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其情感,感悟意境的精妙。首先,鼓勵学生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展开诵读。有的学生认为:“要用优美的语调,读得舒缓一点。”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展现的是欣欣向荣的场景,所以读到最后的时候,要适当地提高音量,迸发激情,这样才能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读后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诵读后认为:“这篇散文展现的是对于自由和美好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教师在组织学生诵读时要注意引导其针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要尽量体会作者的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散文的意境。

二、换位,体验角色

换位指的是在涵泳的过程中读者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来感受角色,进入角色,用“我”来代替其他人,进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更为彻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些具有感染性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这样体验的效果会更真切。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展开体验,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感受。作者此时双腿瘫痪,想象一下一个人再也不能行走,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展开赏析,体会到了作者的悲伤、绝望。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我”为何对母亲的态度如此恶劣,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母亲离开后,当“我”冷静下来,内心该是多么后悔。最后,学生也能理解“要好好儿活”的决定对于“我”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的生平不够了解,所以换位涵泳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能更好地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怀,起到换位思考的效果。

三、揣摩,识得哲思

叶圣陶认为一篇好作品不是只阅读一遍就能理解透彻的,要理解得更为透彻,就要不断地揣摩,凡是精心撰写的文章都会有值得揣摩领会的地方。涵泳法要求学生细细揣摩作品中的细节问题,尝试联系作品中心和作者的背景进行感悟,力求积极把握文本中展现出的情思和体现出的人生哲理。

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一文,要鼓励学生反复揣摩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深入揣摩作者对“背影”的描写时可先从字词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找出作者形容父亲动作的词语。学生找到了“攀、缩、倾”等动词,认为这些动词的使用都十分形象。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揣摩作者在选词时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学生认为:“作者在描写背影的时候展现出了父亲的不容易,其实父亲的身体一向都是十分笨重的,但是作者平常没有注意,在将要离别的时候才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既暗示出二人的情感不再对立,也表现了深深的父爱。”最后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思考,说说“背影”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认为:“这一次的送别是父子关系之间的破冰之行,二人不再对峙,‘我感受到了父爱。”

散文作品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揣摩作品词句的时候,学生需注意这一点。一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可能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想法。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在阅读中是十分重要的:“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在揣摩词句的时候要考虑到作者独特的心情,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何如此遣词造句,涵泳的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四、借鉴,科学迁移

在涵泳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鉴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而展开科学迁移的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尝试对作品提出自己的审美见解,其次要借鉴名家和权威的评论性作品,了解他人对于该作品的看法,最后要尝试将这种写作手法和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更敏锐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促使学生拓展思路,提升思维空间。

在赏析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首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认为:“这篇文章所写的紫藤萝十分形象,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也仿佛看到了紫藤萝的瀑布一般,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此。”此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关于这篇文章的点评。如徐家昌教授在评价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提到了文章的写景十分传神,而且还提到了作者将紫藤萝这个物象和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双含,物我两忘”的境地。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看法还是过于片面,只看到了作者写景的妙处,却忽略了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入手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是否能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学生认为自己在写景状物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写入自己的情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展开涵泳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也要适当参考借鉴权威的评价,同时要注意进行科学迁移,将自己的感悟运用到创作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散文的特点展开设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涵泳法能促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词句,深入体味散文的境界,感悟其中的内涵,能促使学生充分想象、移情,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层次感悟,促使学生提升散文赏析的能力。

作者简介:吴辰怡(1988—),女,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